理所应当,何谈回报

发表于: 2021-05-14 分类: 中观 标签: 调整动机 正理海

      一、利他是理所应当,何谈回报?!

      我们平常认真打坐、做功课、看书或者是念经、持咒等等,做这些的时候心里面好像都有一个追求。心里有追求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一个地方:这个追求它不可以有那种想要回报的心态,这个是不可以有的。追求是要有,但是不可以有求回报的期待。

      举例的话,比如我们看到或者面对众生的时候,我们要对他们好,不可以对他们生气、批评、骂,当然更不能直接害他们;内心里面应该对他们发出关心,行为也要尽量做到,连语言上面也要尽量去帮助。这些正面利益的意乐和行为,要一直好好地做。两种(意乐和行为)都做的时候,我们心里面不可以有那种追求:就好像这样做了我身上就会有一个回应的果报。实际上,以大乘来说,这样的心态完全是不对的——也不可以说以大乘来说是不对,实际上就是不对的。大乘的菩萨看到它是不对的,可能小乘他们的智慧比较低,所以他们看不到这是不对的。

      所以,有这种(求)回报的心态是非常不应该、非常不合理的一件事情。我们不可以害他人是应当的,要去正面利益他人也是应当的,那种未来想要什么回报的心是一个自私的心,这个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合理的。

      面对他人的时候,我们心里面要不害,更要利益,这样去对待(别人)毫无疑问是非常正常、非常自然合理的一件事情,我们心里面需要有这个认知。没有这种认知的话,很容易会想:“哦,我要是对他不好,那我身上会有恶报出来”,不可以这样想,这是不对的。“我对他好的话,对我自己会有帮助,所以我就对他好”,这样的心态是不对的。所以不可以有一种(求)回报的心。

      二、让修行成为自然

      跟这个一模一样的道理,一切所谓的修行都是应当的,完全就是大自然的因果结合的一个东西而已,我们没有什么伟大的,或者我们没有好像说“我要什么”,从我自己来说,这是我自己应当做的一件事情,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心态。

      所以不管我们修什么样的行,虽然心里面有看到这样做就会有这样子的结果,不这样做就有一个后悔的果,或者那样做就有那样一个后悔(果)......这些就是一个因果的法则而已,这个认知是要有的——但是我们做的时候心里面不可以有一种特别的、好像是超越了“我应当做”的一种想法,这样就是执着心出来了

      我觉得注意这个方面的话,那修行的时候就不会有慢心,而且慢慢地会觉得这是完全应该、完全正常的,反而不修行才是不正常的。我们慢慢有这种心态的话那就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