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空性, 很难or很容易?

发表于: 2021-05-14 分类: 中观 标签: 调整动机 师长的叮嘱

    一、学空性,感觉很难?

    刚刚你们念《二圣六庄严赞》的时候我在想,这个《正理海》真难,最近大家好像学得很辛苦的样子(笑)。

    1、“难”有两种

    实际上,不管学习空性也好,学习其它经论也好,“难”有几个角度:一个是真正的难,悟的方面很难,理解的地方不是那么难;认为理解的地方难的话,我觉得你们的学习或者听闻要有一些调整,自己要抓到一个怎么学或者怎么听的方法,抓到方法之后也不是那么难。

    2、应对“难”的方法

    所以(不管)两个当中的哪一种难,都有方法:一个是你们抓一些(学习、听闻的)方法没办法悟的那种(难)呢,就要自己加油,要注意跟心续结合两方面不管怎么做都还是有难度的时候,那自己要多多集资净障。不管领悟方面也好,还是内心体悟方面也好,都需要集资净障。

    二、学空性,感觉很容易?

    另外一个,有可能有一些同学学了空性之后慢慢有一点领悟了,心里开始感觉:“空性很容易理解,没有什么”,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是这么想:

    1、莫因染污错见而误认为“容易”

第一个,我们大部分华人或者东方人有一种毛病:喜欢不清楚,不喜欢清楚,好像神神叨叨的很殊胜,明白了之后就觉得不殊胜了。在没有了解空性之前觉得很殊胜,因为它是很深奥的;慢慢了解了之后就觉得没什么殊胜了,兴趣都不见了。我们很多同学就是这种,包括接触一些老师,好像神神叨叨的时候就很喜欢,比较讲理论的老师就不太想接触。

    实际上呢,佛没有一个是不清不楚的,真正的悟不是不清不楚的,它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非常有道理,哪里会没有办法讲呢?这不可能。我们拼命说空性是智慧的法,那智慧的法就要讲出来呀,智慧的法要清楚才叫智慧的法啊,不清不楚、神神叨叨的那就不是智慧的法,变成是感性的法。我们对空性的法的认知是神神叨叨的、不清不楚的——一直感觉这样的话,那我们自己对空性的法认定有问题。如果你一直喜欢不清楚的,那就永远不用学了,不清楚的当下你会悟空性吗?不可能,真正悟的时候什么都清楚。

    这是一个大问题。东方和西方有一点不同,当然东方这边也有喜欢理性的,西方也有喜欢神神叨叨的,但是大部分来说,东方人喜欢不清楚,要玄——越玄感觉越好,这个要纠正,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对空性确实要真地好好分析,它在领悟方面确实不那么难,但是内心里面真的明白、真的觉悟,那这个难度相当高,不是那么容易。

     所以除了刚刚前面讲的不想学的两种情况之外,这是第三种情况。这种是了解了之后就觉得没什么殊胜了,不再想那些原因。第一个,这是自己的个性喜欢一些神秘的东西,所以对空性的法也这样安立,这是完全不对的。空性的法要明白,它是智慧的法门。菩提心、大悲心有一点可以说是感性的法门,可以说:“哦,我有这个感觉”,然后掉眼泪什么的,可以有一点讲不出来的感性里面的东西,这说得通,但是对空性的法你不可以这么说,这是认知有问题造成的。

    2、莫因自己智慧低劣而误认为“容易”

    另外我们有时候理解起来感觉很容易,或者觉得没有什么意义——这不是我们有智慧的缘故,而可能是我们智慧低的缘故。像龙树这么高的智慧,他的《中论》从不同角度一直讲自性空,这些讲出来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哦,这个角度自性空,当然那个角度也肯定自性空嘛,这都差不多啦。”当然这个理解是对的,但是如果理解了之后并没有感觉它更有道理的话,是智慧低的缘故。

    龙树看的时候,马上看到这里有问题,比如我们最近说的第二品的第一个偈颂:“且已去无去,未去亦无去,除已去未去,正去不可知。”过去、现在、未来的道路都没有可以指出来的,这个道理我们觉得容易了解;然后第二、三、四偈颂的阶段,他讲主词和受词中间有一个动词是“去”,受词是“正去的路”,所以“所去”和“去”的这两个阶段又提出来没有自性的道理。当这个提出来的时候,我们当成是前面已经用逻辑推出来的东西,比如从时间的角度,过去和未来中间没有(交接),一样的,去和所去中间的交接也指不出来。所以“所去”那里有“去”的话,那“去”这里不可以有“去”;“去”那里有“去”的话,“所去”这里不可以有“去”,所以“去”这个动作本身在哪里都认不出来。

    这种逻辑推的时候我们觉得:“哦,这跟前面有点像,没什么了不起”,当我们有点理解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实际上,有这种感觉也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智慧没有像龙树一样在任一个缘起当中马上看到“它找不到”的道理。我们是龙树讲出来之后才感觉:“哦,这个角度也可以推啊,那个角度也可以推啊”,他讲出来之后我们才有那种感觉,我们要认识这是我们的问题。龙树没有提出来之前,我们没有感觉这里有矛盾;龙树提出来之后,我们才感觉这里有矛盾。

    所以我们自己要认识,不是龙树重复讲、重复讲的样子——不是,而是我们的执着心会一直跑,你从这个角度把它破了,它又跑到那个角度,你又不得不破;你从那个角度把它破了,它又跑到另外一个上面......像我们以前学过《实执诤论》,执着心它非常聪明、非常狡猾,会一直跑来跑去、跑来跑去,所以龙树讲得不是重复的,这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执着心本身就是这么狡猾。

    我们要了解,不是“这个道理差不多了”,这种“差不多”的感觉是你自己的智慧弱,你的敏锐度很低,所以你没有认识它的意义;而实际龙树就是这么认识的,为了破除这么狡猾的执着心,就必须要这样子。

    所以透过这样,我们不要觉得“这个很容易啦,那个很容易啦”,不把它当成一回事,都不怎么重视,不可以这样!我们应该要更认识到龙树太厉害了,我们这么狡猾的执着心他一直抓一直抓,(执着心)根本跑不掉,应该要有这种感觉。这样的话,我们学习《中论》是很有趣的,不会有那种重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