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可以有” 一个“可以有“

发表于: 2021-05-14 分类: 道次第 标签:

    一、这种想法,不可以有!

    1、解释“菩提心”

    我们念“我以说法诸资粮,为利有情愿成佛”或者“我以闻法诸资粮,为利有情愿成佛”是在调伏意乐,这个时候我们叫“发菩提心”。我们称它“菩提心”,所谓的“菩提心”是想证得菩提果位的心,“菩提”不是指心本身,而是心里想要追求的菩提果位。

    出离心的意思也是这样,它追求的是出离,这种心就叫出离心。出离是解脱的意思,我们学过灭谛的四种行相——灭、静、妙、离,其中的“离”就是出离的意思,等于已经离开的意思。所以所谓的出离心,是追求解脱的果位,这种心就叫出离心。一样的,追求菩提果位的心就叫菩提心。

    2、想要菩提的心,就等于想自利的心吗?

    如果是这样,我们发菩提心时不小心的话就有一点自利的样子。“我要证得佛陀的果位,我自己要追求无上的菩提果位”这种心态就变得自私了。

真正要生起菩提心,不可以有“想利益自己的心”,但是要有“我要证得菩提果位”的心,这就有点复杂。一边说“不可以有自利的心”,一边又说“要有想证得无上菩提果位的心”,那么“想证得无上菩提果位的心”难道不是自利的心吗?这两个就有点混在一起。

    3、菩提心唯有“利他心”,没有别的

    我们要了解,菩提心对“为了利他,不可以为了自己”非常非常重视,如果对这个非常重视的话,那等于“为了利他”的心变得最强的时候就成了“自己想成佛”的心——它们变成是一个。比如说:悦意慈,是利他心;成长到大悲心,是利他心;再成长到增上意乐,还是利他心。一直这样成长,到了菩提心的时候,利他心就达到了顶尖。

所以“我要证得菩提果位”的意思是“我要成为利益一切如母有情的能利益者”,这两个是完全等同的。如果这两个在我们的内心里没有完全等同的话,那就还是有问题,说明我们不认识菩提心,或者不认识菩提果位。无上菩提的果位,它展现出来的是完完全全为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唯有这个,没有别的。

有时候我是这么想,“为利众生愿成佛”里的“愿成佛”应该不要说成“愿成佛”,而应该说“为利众生愿成为能利益者”——不叫“成佛”,而是叫“成为完全的能利益者”,这样可能更精准一点。“为利众生愿成佛”和“为利众生愿成为能利益者”完全等同起来认,所以发誓“我要成为能利益者”,这就叫菩提心。

    所以菩提心的前面需要增上意乐、大悲心、悦意慈这些过程,然后后面才有很大的勇气来发誓“我要证得菩提果位”或者“我要当能利益一切如母有情者”,这种勇气才能出来。

    如果有一点自私、自利心态的话,那前面的这些(过程)都不重要了。前面的悦意慈、大悲心、增上意乐为什么要一层一层、越来越认真地修利他的欲求心呢?何必呢?!如果你内心里面主要是为了自己的话,那前面这些都变成是顺便的了,“我成佛了之后,顺便帮帮你们”,这种心态根本没有必要有前面那些过程。

    所以我们发菩提心调整意乐的时候,不可以有为了自己的想法,应该完全是为了利他,想变成能利益一切如母有情的能利益者,我觉得这样来认很重要。不然我们调整意乐的时候都会变成我爱执,那就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了。

    二、这种认识,可以有!

    但同时我们要了解,为了利他而付出的行为和意乐实际对自己的帮助是最大的,没有比这个再大的帮助了,同时也要认识这一点。

    认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要想“我要利益自己”,不要这样想,但内心里面要有认识。

    1、成佛的源动力——萨迦耶见

    佛经里面有一句话:萨迦耶见是佛的种性。《金刚经》里面也说到“令佛种不断”,像父亲走了之后,把家族的种性传下来,跟这个“种性”的意思一样,萨迦耶见是佛的种性。

    所以我们人人都有跟佛连接的地方,就是萨迦耶见,蛮好玩的。这个听起来有点怪的,因为一般我们说萨迦耶见是障碍,它让我们流转轮回,但同时佛经里面也说萨迦耶见是佛的种性,非常怪的一个感觉。实际上,它的意思是我们人人内心里面都很重视自己,特别是“我”这种萨迦耶见对想利益自己的心非常重视,所以从重视那里就点到——成佛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一样的,菩萨行对自己是最好的,利他的菩提心对自己是最好的。这些逻辑整个都是一起的。

    2、依此种性,成佛有望

    所以我们内心里面无始以来有萨迦耶见是好事,没有萨迦耶见那就跟石头一样,很可怕。对“我”都不怎么重视,对“我”有没有什么帮助也根本不在意的话,那没什么可救的。不管是对自己的学生也好,对自己的小孩也好,对这些要照顾的人说什么话他们都没有什么感受的话,那没有什么希望了(笑)。如果骂他的时候他会不舒服,赞美他的时候他有感觉的话,那有救的希望。所以萨迦耶见确实是一个可以改变的机会,(这个机会)是肯定在的。

    一样的道理,佛经里面讲我们内心对自己不会放弃,那么菩提心是对你最好、菩萨行是对你最好、成佛是对你最好——收获这么大的时候你就无法放弃,因为人人内心里面对“我”重视是本性。

所以佛经里面说的“萨迦耶见是本性”这句话,有时候会让自己心里面感到舒服,让我们对萨迦耶见没有那么讨厌:“哦!我是有希望的,我有这么强大的执着,萨迦耶见代表我有成佛的希望!”

    三、摄义

    所以我刚刚跟你们说了两个点:第一个点,菩提心完全不可以在“对我自己有帮助”的这种想法下而发,这种想法不可以有;第二个点,我们要认识这个(发菩提心)对我们是最好的,这个认知要有。

    为什么我们每一个地方发菩提心的时候要先讲“为利众生”?这个意思是菩提心的想法里面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有“为利自己”,先讲“为利众生”的原因在这里。知母、念恩、报恩,或者自他交换、悦意慈、大悲心、增上意乐......一直是利他的想法越来越强、强、强、强......强到最顶尖的爆发阶段就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完全是利他心最强的阶段。真正它的证量生起的时候,也是前面利他的心一直强、强、强......强到最后爆出来菩提心。

    一样的,我们平常嘴巴里面念的仪轨也是先出现“为利众生”,然后是“愿成佛”的菩提心;如果前面“为利众生”是虚虚假假的,那后面的菩提心也一样的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