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聪明

发表于: 2021-05-14 分类: 道次第 标签: 听闻讲说轨理

    刚刚我们念《功德之本颂》,先是下士道、然后中士道、上士道,祈求我们心续中生起各个证量,或者说祈求生起各个层次的智慧。

     一、依赖三士道生起三种聪明智慧

     1、依赖下、中士道生起的聪明智慧

     像下士道来说,我们的眼界不要只看今世,也要看到来世、再来世的业果;然后中士道时,又(看到)业果虽然有善业、恶业之分,但实际上,凡是业都不可靠,因为业本身就是自己没有自由,处于被控制的当下。而不管善业、恶业,源头都是执着心,所以不管善业还是恶业,都好不到哪里去——本质都还是被烦恼控制的当下。如果连这个问题也看到的智慧,就是中士道的智慧。

     2、依赖上士道生起的聪明智慧

     然后再来,虽然自己身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力,不会再被(业)绑住,对自己很有帮助的、可以脱离痛苦的这种智慧,在中士道可以得到。但以另外一个角度,我们无始以来是跟谁一起呢?一看跟那些众生的关系时,慢慢发现我们完全是依着其他众生而活的。所以不管我们(跟众生的关系)是什么样子——享受当然是(众生在帮助我们),连遇到灾难时,本质也是(众生)在帮助我们觉醒。

    所以遇到灾难对我们也是有帮助的,不是不好的。比如世间的一些哲学说,人人来到世间都有他自己的命,都有他的课程。对佛教来说,不管怎么不好,我们都还是要当作一种很好的课,像《入行论<第六品>》里说的:“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悯生死众,羞恶乐行善”,就有讲到痛苦的功德。佛教里讲苦谛是我们第一个要思维的,好好思维苦谛,其他的什么都醒悟过来了;苦谛不通,那集谛、灭谛、道谛都没有什么感觉,所以苦谛真的是比乐更殊胜。

     我们被众生害,或者遇到灾难都会对我们有帮助。正面的帮助就不用说了,连害的角度也是在帮助我们,修菩萨行的时候就会认出这些,没有一个有情不是在帮助我们。我们要修慈心、悲心、菩提心——他人越坏,我们越能生起殊胜的菩提心。对一个很好的人,那你应该没办法生起很好的菩提心;对一个很坏的人,我们为他生起菩提心的话,那这个菩提心是真的很殊胜的菩提心。

     《入中论》讲到慈心、悲心、菩提心这些在初、中、后都很重要。这些心在成佛的最初很重要,中间累积资粮的时候也很重要,未来果的阶段还是很重要,意思是一切都要依靠利他。比如发心、入大乘需要靠利他的力量,后面三大阿僧祇劫的中间和后面累积资粮都需要靠利他心——如果没有利他心,你积集的资粮不属于三大阿僧祇劫的资粮。所谓的三大阿僧祇劫的资粮,指的是纯纯以利他心的意乐而累积的善根才能算在里面,你以自利的欲求累积的善根——对不起,不能算在三大阿僧祇劫的资粮当中。

     所以中间三大阿僧祇劫累积的资粮都是以利他心而累积的,没有菩提心或利他心,三大阿僧祇劫的资粮没有办法累积。一样的,最后成佛——佛存在的目的都是为利他,利他是因为内心有菩提心的缘故才会去利他,(佛)是为了利他而展现出来的,所以没有利他的菩提心,那佛也不存在了,等于佛存不存在完全是跟菩提心有关系的。

     不管慈心、悲心,还是菩提心,在初、中、后都很重要。这么重要的三种心要怎么生起呢?没有众生你能生得起吗?你必须要面对活活的、无量无边的众生才能生得起这种慈心、悲心、菩提心。所以大乘智慧能看到他人对自己有很多好处,《功德之本颂》讲的就是这些智慧,要一直生起这些智慧。

     二、要“真聪明”,不要“假聪明

     智慧生起之后,平常我们生活中的行为、所讲的话等一切所作所为,都在这种一层一层的智慧中出现的话,那不会有错的。不然我们自己认为很聪明,“我跟这个人怎么讲话”、“我做什么事”、“我怎么做”......我们自以为很聪明——我是最正确、最聪明的,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做到没有错误。但是实际上,我们平常认为的聪明是染污慧的聪明,没有一个真正的聪明,都是烦恼的智慧。

     所谓的染污慧,表相上是智慧,实际上完全是烦恼当下的一种聪明。真正的聪明或者智慧,就是需要《功德之本颂》或者《菩提道次第广论》里的那种智慧。有这种智慧来引导我们的言行,那我们所有的言行都是很聪明(的智慧)带出来的言行。

    所以我们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要认识,我们自认为的聪明是染污慧,不是真正的聪明。真正的聪明需要像《功德之本颂》或者《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的那种智慧,以那样的智慧来引导你的言行、引导你的所作所为的话,那才是真正的聪明,我们的分析、取舍才是最正确的。

    三、要常常反省

    三大义祈求里面讲:“我和一切母有情,从不恭敬善知识起,迄至明增近得三之细微二显之间,所有颠倒心,祈请加持迅速遮除”,我们的聪明都是颠倒识,完全不合理,所以自己要常常反省:我们自认为的聪明是有问题的,我们真正需要的聪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些要常常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