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像是《辩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广论毗钵舍那》、《略论毗钵舍那》、《正理海》、《入中论善现密意疏》等等这些的时候真的是有难度,但是我们付出这么多的辛苦要有意义。
当然,实际上(学习)本身就很有意义,但如果我们的意乐调整得更好的话,那就更有意义了。所以我今天想配合《缘起赞》后面的回向来讲一下应该怎么调整意乐。
一、结合《缘起赞》的回向总说应如何调整
首先要了解一个道理,前面的调整意乐跟后面的回向是有关系的,所以可以从回向那边抓到应该怎么调整意乐。
宗喀巴大师写的《缘起赞》就等于写了空性的道理,所以他写了缘起空的法之后就有一个回向,在《缘起赞》的后面我们可以看得到,主要有第54、55、56、57偈这四个偈颂。就前面的三个偈颂来说:
54、遇此无上大师教,皆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回施诸众生,成善知识摄受因。
第54个偈颂相当于修依师法方面的回向。
55、愿利者教尽有际,不遭恶分别风动,
达圣教理于大师,获得信忍常充满。
第55个偈颂是回向众生们不仅仅接触佛法,而且要了解法理。
56、愿一切生舍身命,住持能仁妙教法,
光显甚深缘起性,虽剎那顷不慢缓。
第56个偈颂是回向为了缘起空的教法连舍命都要生生世世(修)持。
这三个从密乘的角度或者从修行的角度来说:第一个,修皈依的法就等于皈依佛;第二个,周围的法友能够成为真正通过了解缘起空的法来生起对佛的信心,这相当于皈依僧——我们的法友不是表面上学佛的样子,大家都真的变成深入修行的人,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就真的有皈依到僧了。第三个,没有比缘起空更殊胜的法了,为了这个能够舍弃一切,要这么重视,这就等于皈依法。所以第54、55、56偈相当于皈依佛、皈依僧、皈依法。
然后,世尊的法这么完美——不管皈依佛也好,皈依法也好,皈依僧也好,都是从缘起空的法的角度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缘起空的法是这么完美,以它来什么都可以解决。你能不能做到皈依佛?(能,而且)皈依佛做得最好。你能不能做到皈依法?(能,而且)皈依法做得最好。你能不能做到皈依僧?(能,而且)皈依僧做得最好。所以,因为缘起空的法是这么殊胜的缘故,这个教法一定要兴盛,那么为了教法兴盛而做的回向就是第57个偈颂:
57、愿胜导者无量难,殷重为心所成办,
由何方便令此增,昼夜专注恒思察。
你们应该看得出来:以什么方法能够让教法兴盛呢?为了这个天天都在想办法,发明各种各样的方法。像尊者就是这样,为了弘扬缘起空的法,他一直在发明各种各样的方法。
从前三个偈颂和最后第57偈,我们可以看到宗大师《缘起赞》后面的回向大概是在讲什么内容。刚才没有解释字面意思,但是意义你们应该有抓到了吧?
二、点明各偈的旨要
(一)以“缘起空性法”来皈依佛
“此善回施诸众生,成善知识摄受因”,宗大师回向他写的《缘起赞》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被善知识摄受,就是(众生能够)修依师修得很好。
宗大师这样回向的原因就是前面两句:“遇此无上大师教,皆由尊重深恩故”,我能接触到这么殊胜的教法,是因为依师的缘故。依师修好了,善知识就摄受我;善知识摄受我了,他就引导我;引导之后,世尊的教法我就真的懂了。所以一切来源是我们自己先修依师,然后善知识摄受,然后(获得)引导,然后就遇到教法。
“遇到教法”的意思不是说碰到这本书,而是真的懂了里面的内容。所以在我(宗大师)自己身上修依师,然后(被)善知识摄受,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修依师修得很好,透过这样来被善知识摄受,然后真正能懂世尊缘起空的教法。
实际上,希望别人能够修依师或者被善知识摄受,帮助最大的是自己。对别人这么回向,以后我们自己跟善知识的因缘就会特别好。这也可以是说在皈依佛,因为所谓的佛是无上导师,导师的意思是给我们引导的人,那在这方面的“无上”就等于是上师、老师。我们有时候不念“皈依上师”,直接念“皈依佛”,等于皈依上师就在皈依佛里面了。所以这里可以说皈依佛,也可以说皈依上师,也可以说皈依佛和皈依上师并在一起了。
所以我们学习讲空性的这些法时,心里面要想:希望一切的有情都可以遇到了解空性法的上师,(并且)得到这些上师的摄受——而这些的前提是一切的有情能够修依师修得很好。要有这种心态。
调整意乐的意思是:你做这件事的时候脑子里有什么希望,这个就是所谓的调整意乐,也可以说是回向。不可以开始的时候根本没有想目的是为了什么,做完了之后才想“这个善根我要回向到哪里?”这是不太对的。应该是开始的时候先有目的,心里面非常明白,然后有实际付出学习的善根,最后又加上回向,这就很好。
(二)以“缘起空性法”来皈依僧
然后第二个:“愿利者教尽有际,不遭恶分别风动,达圣教理于大师,获得信忍常充满。”这是宗大师的希望,有两个:一是“不遭恶分别风动”;二是“获得信忍常充满”。
先通达圣教的法理,然后对世尊生起真正的信心,不只是从表面上或者按照习俗、传统把世尊当成礼拜的对象,这就没有意义。所以这里是希望我们所有的佛弟子都能够透由通达教理而对世尊“信忍”,希望像这样的佛弟子“充满”。就等于我们同修或者同学,大家都了悟空性,修缘起性空的法都修得特别好,是对这方面的一个愿望。
当然,这个(我们)有(这样做)嘛,比如现在学习《毗钵舍那》的时候,我们拉一个人、拉两个人......或者我们一起认真地学习、不要缺课......这样慢慢地我们法友对空性的了解就会越来越进步。这是我们实际已经在做的,那宗大师就希望我们整个学佛的圈子里都充满这样的佛弟子。这个难度是有点高的,这里讲“愿利者教尽有际”,“利者教”指的是世尊的教法,“尽有际”是说现在末法时代世尊的教法快要消失的样子,(这时候)“不遭恶分别风动”的难度非常高,修行方面有各种各样、一大堆的路,像是走火入魔这些“恶分别风动”特别多。所以(希望)不要受到这些影响,这是难度很高的。
即便没有遭到“恶分别风动”,但是没有通过了解法理来生起信心也不行。所以这里先讲到第一个“不遭恶分别风动”,然后第二个“达圣教理于大师”,透过了解世尊的教法来对世尊充满信忍,期待地球充满这种佛弟子,这是第二个回向,相当于皈依僧。
我们所谓的皈依僧,实际上是法友互相依靠,这就叫皈依僧。皈依僧不是(皈依)看不到、碰不到、(离得)远远的八大菩萨等等,这样的皈依僧是不对的。因为所谓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我们要实际依到——依到的意思是“我有依靠这个”,没有依靠的感觉怎么叫皈依呢?所以,我们有依靠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指的是什么呢?我们有看他的书,这就叫有依靠他。我们有依靠法友,这就是依靠僧——我们的“僧”就是这个。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环境弄地很好——法友互相提升、环境越来越好,这就叫皈依僧,这个没有做好的话,那没有怎么皈依僧。
(三)以“缘起空性法”来皈依法
第三个讲到能仁的“妙教法”,那就是世尊最殊胜的法宝——缘起空的法,这个我们要好好抓,就是“住持能仁妙教法”。而且“愿一切生舍身命”,为了抓世尊的这个教法,未来生生世世舍弃生命都毫无疑问,要做到这样,这是宗大师的希望。
那么对能舍弃(生命)的重视程度要达到什么样呢?就是“虽剎那顷不慢缓”,不是慢吞吞、有点懈怠的样子,虽然好像能舍弃,但还是没有那么积极——现在这里是要特别积极,连命都能舍弃。这就等于依法,要抓教法。
当然,要怎么持妙教法呢?就像世亲的《俱舍论》里说的,所谓的教法有两个:教跟证。 “教”是学习,“证”是以修来一直生起(证量)。那要怎么“持教”,怎么“持证”呢?
“持教”就是听闻、学习、讲说这一块。“持证”不是说放在脑子里或是放在书里面的那种层面,而是说我们要达到觉悟的那个层面。所以这里“住持能仁妙教法”有两种,分成持教跟持证两个。这两个不管哪一方面,我们都要非常重视,重视到连命都能舍弃,要在这方面有一个回向。
“光显甚深缘起性”,释迦的教法——缘起跟空的道理,越来越清楚。先透过缘起成立空性,然后透过空性又更了解缘起,到最后缘起跟空变成一体两面,好像一个东西的样子,这样互相一个帮助一个——把这个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是世尊的教法。不管我们学的时候也好、修的时候也好,我们都会有这样子的层面。所以世尊教法的核心完全就是二谛,就是缘起空,这个教法太妙了。
为了生生世世修学这么妙的教法,连舍弃生命都能做到,这等于是皈依缘起空的法。我们真正这样付出的时候,就是在皈依了;如果我们根本没有这样付出——学也没有学,修也没有修,嘴巴里却天天念“皈依法”,这是在骗人——根本没有依嘛!实际上自己都没有依,却一直拼命说“皈依法宝、皈依法宝”,这确实是骗人的(笑)。
(四)愿以种种方便令“缘起空性法”兴盛不衰
这三个偈颂,我觉得完全是从缘起空的法的角度来皈依佛、皈依僧、皈依法。所以从缘起空的法的角度可以做到一切:你想跟着一个好的善知识,并且真正依得很好的话,没有比以缘起空的法来依更好的了;你修皈依法的话,没有比以这个来修更好的了;皈依僧也是,我们的法友都对缘起空的法修得很好,互相都一直协助,那没有比这个更好的皈依僧了。
所以能从缘起空的法这个角度依到佛、依到僧、依到法,那就太完美了。换句话来说,修皈依可以含摄修一切的法。是不是佛教,是以皈依来判断的——(有没有)入门是这样(判断),再怎么高的修行也是(以)皈依(来判断)。如果是这样的话,从缘起空的法的角度来修皈依,是皈依里面最殊胜的。
确实是这样,缘起空的法可以做到全面地修行佛法。显教阶段,缘起空的法是最好的;密教阶段,缘起空的法也是最好的,它是一切。所以对这么殊胜的教法,现在我们地球上还没有消灭,那让它兴盛就重要地不得了。所以为了让它兴盛,我们要想各种各样的办法,第57个偈颂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回向。
“愿胜导者无量难,殷重为心所成办,由何方便令此增,昼夜专注恒思察。”宗大师的希望是什么呢?他希望我们一直“思察”,在什么方面“思察”呢?“由何方便令此增”,意思是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世尊这么殊胜的教法增长、兴盛呢?!在这个方面一直思察,一直想办法。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前面两句讲的:“愿胜导者无量难,殷重为心所成办”,意思是释迦牟尼佛无量劫来辛辛苦苦拿出来的就是缘起空的教法。他当初发菩提心入了资粮道,为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而付出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修行了三大阿僧祇劫之后,他真正悟到了怎么利益众生,那时他把精要讲出来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但是这些方法最核心、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讲空性。“殷重为心所成办”,他最终要讲的还是缘起空的法。
缘起空的法是最顶尖、最殊胜的法,它不是那么容易出现的,教法要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才会出来。所以我们不要随随便便让它消失,必须要好好想办法让它继续兴盛。为了这个,宗大师希望自他同学们能够找出来各种各样让缘起空的法兴盛的方法。
三、勉励
我们调整意乐的时候会念“为利众生愿成佛”,而“成佛”是未来非常遥远的一件事。但是这个(成佛)的前提——现在这里的回向,就更实际一点。
眼前有很实际的出现的话,那未来成佛是有可能的。如果前面都没有什么改变,却天天说“要成佛”,那是不可能会有结果的。所以成佛的前提是先要有改变——皈依佛是什么样子,皈依僧是什么样子,皈依法是什么样子,先整个依好佛、依好法、依好僧,而且是以缘起空的法的角度来依到佛、法、僧的话,那未来成佛是很有希望的。
今天我配合《缘起赞》的回向说了一下平常我们学习空性的经论时该怎样调整意乐、怎样回向。这样调整了意乐之后,你们看五分钟也好,听五分钟也好都很有意义;没有这样调整,随便念念“诸法正法......”,虽然后面付出两个小时辛苦地读那些经论,但也没有累积到很大的资粮。这个你们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