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量的重要一步

发表于: 2021-05-14 分类: 实修教授 标签:

    我们常常也都有类似于此的情况。比如说,假设我们内心里面有一个疑问说:“我们到底可不可以相信释迦牟尼佛?”起了这个疑之后,我们就会想:“哦,我要弄明白可不可以相信他。”这个所要弄明白的,就是一个所立。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可以相信的话,就要找出很多的理由。实际上,我们真的也可以把理由想得很透彻。例如,因为佛陀他自己就有这个智慧,因为他有这样子的修行功夫,然后还因为他当时救度这么多众生!他对这么多的众生善加引导他们未来该走的道路,这些理由我们都可以想出来。

    但是,理由想出来之后,我们心里却把刚刚的所立——“佛是可信的”给忘掉了。然后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只有一个劲地说着:“然后,就真的哦,很了不起哦。他真的他做这么多事情哦。智慧这么高,修行这么好,救度了这么多众生。哦,太殊胜了!”就停留在这么一个位置上面。心单纯就停留在这个位置上面,不再前进一步了,所以我们自己内心里面的疑还是一样存在着,还没有去除。还是有点那么要信不信的样子。原因就是,尽管我们对于理由已经真地透彻知道了,但是,在思维的时候,我们却一直在理由里面转来转去,就停留因那个位置不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对我们的帮助就不会很大。因为我们没有回过头来,去连接一下自己所要成立的、所要明白的,或者是所要去除的那个疑。这个真正需要我们去解决的内容,我们还没有解决。

    这个没有解决的话,那我们就还是处在很平庸的心理状态中,对释迦牟尼佛信就不会那么强。不管是人家来问自己也好,或是自己问自己也好,后面理由好像找不出来,联系不起来。虽说没有一个道理可以不信任他,但是,心里面明明就是还不相信他。就是,心里面时时都没有一种那么信任他的心态,那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好好地处理过这个所立法之故。

    所以,跟上面所说的这个道理一样,有时候当我们要去成立空性时,我们内心里面也会质疑这些法的存在本质——“这些法是不是真地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存在于那里呢?”如我们的俱生实执所想的那样,诸法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我们一直随时都有的想法。但是如果追问一下说:“这个是怎么在那里的呢?是以自性一的方式存在于那里吗?”观察之后,就发现不是以自性一的方式存在的。“那么,就是以自性多(或自性异)的方式存在于那里吗?”观察之后,发现也不是以自性多的方式存在的。

    就在思维分析这些理由的时候,心就钻在理由里面,根本不回头。然后就一股脑地说着:“哦,真地找不到啊。自性一的角度真地找不到啊,自性异的角度也找不到。”就这样停留在那个位置。然后就自己认为已经真正进入到观修空性的状态了,或是进入到一种很细的分析空性的状态当中了。但这只是我们自己所认为的而已,实际上还没有进入空性。我们还处在空性的理由的阶段,或者是“没有空性是没有道理的”,后面的没有道理的阶段我们已经钻入了,但却没有回头。没有回头去联接所立法的话,这样子就不对了。

    所以所立法一点都没有修,就只有停留在宗法的理由阶段。所要成立的无我,还没有观到。只有这个所立的无我才是跟我执的所执,或者执取境相违的。如果这个所要成立的无我还没有修的话,仅仅只是修宗法,宗法这个阶段还没有到跟我执的所执(或执取境)相违。既然是根本没有相违,所以那就完全没有修到无我。

    所以这个确实是需要我们常常去注意的。不止是修空性方面,就连修皈依也是这样的。就是这个理由找的时候找不到,但是你也还是不是那么相信,这些都是我们平常容易产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