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先念《传承上师祈请文》,再念《功德之本颂》?
我们刚刚先念《传承上师祈请文》,再念《功德之本颂》,这相当于说:在传承上师面前祈求的就是《功德之本颂》的内容。
《传承上师祈请文》和《功德之本颂》这两个,宗大师当时是一起写下来的。《功德之本颂》是所要祈求的内容,传承上师是所要祈求的对象。当然,宗大师写的“上师”是他之前的祖师们。在《密集玛》前面,我们念到了三个噶当派:从衮巴哇传下来的道次第派,从博多哇传下来的教典派,从京哦瓦(促青巴)传下来的口诀派。这三个噶当派之后加了密集玛,也加了很多祖师的祈请文像是尊者、大家自己上师的代表。这样念的时候,祈求者不是宗大师,而是我们,所以祈求的对象也变了。当时宗大师祈求的是他的老师,然后他直接念《功德之本颂》;而我们的祈求对象中加了宗大师以及宗大师以来的祖师们,一直到我们自己现在的老师。这之后我们才念《功德之本颂》。整个架构是这样的。
我们应该学到的重要道理
我现在想跟你们说什么呢?从这里我们应该学到一个东西。学到什么东西呢?
对面前的皈依处,我们应该祈求的是像《功德之本颂》这样的内容——我的心续中要生起依师法,要生起下士道的法的证量、中士道的法的证量、上士道的法的证量,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证量......这些是应该祈求的。但是,我们平常祈求的是“我要家庭圆满”、“我要发财”、“我要事业成功”......我们心里在意的是这些。真正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些祈求相当于是我们的祈求对象都不接受的东西。
我们的皈依处会接受造恶业吗?不会。会接受到地狱受苦吗?也不会。一样的,“我要发财”、“我要比别人好”、“我要比周围人更成功”、“我希望他们比我差”......这些想法实际上都是贪心、嫉妒心、竞争心等等各种各样的烦恼。相应的,做出来的行为当然也都是造恶业。所以我们相当于在求皈依处来协助自己造恶业,让自己能成功地造更多的恶业——这种祈求,皈依处不会接受。
皈依处不想让我们生起贪心、嗔心、嫉妒心,他们不想让我们造恶业,他们也不想让我们受未来种种地狱苦,所以我们平常在他们面前的祈求是非常不应该的,或者说我们祈求的那些东西他们完全不会帮忙的——我们白祈求了。
再举例的话,我祈求自己的母亲杀掉我,她会杀我吗?不会。一样的道理,皈依处他们一直希望我们不堕地狱,一直希望我们不要受苦,他们是这样的心态。以皈依处的眼光来看,我们求的却是“求求你让我堕一下地狱”,这根本就是一个神经病的样子。我一直求自己的母亲杀掉我,是不是像神经病一样呢?从母亲的眼光来看,我已经精神有问题了。
所以从先念《传承上师祈请文》,再念《功德之本颂》里,我们应该学到这些。宗大师这样的写法,就是在教我们应该向皈依境祈求什么。
尊者有时候会说,我们一直透过念经、持咒来祈求,但我们好像都在祈求什么呢?求佛菩萨听我的我爱执、听我的我执,我需要满足自己的我爱执和我执,请你们帮忙协助一下......这就感觉像是在说:请佛菩萨帮助我造恶业,请你们多多协助我的我爱执、我执。
要纠正错误的学佛行为
平常我们学佛的人,大多喜欢做的事是祈求佛菩萨,而自己真正地思考法理、调心的人我觉得比较少。大家都喜欢马上拿出经来诵,或者持咒,很重视这些。
所以我想:应该要从诵经和持咒这里改变一下。如果清楚我们不该有什么念头、不该有什么追求的话,起码我们不会再造恶业了,而且会正确的祈求——正确地念经、正确地持咒,这样就好多了,不然的话会很可惜!
我们大部分所谓的修行,不是用在自己真正地闻思修,而主要都是用在持咒求佛菩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持咒又变成都是造恶业的话,那太可悲了!如果能把诵经或持咒的错误做法纠正过来,我们大部分的错误行为就都纠正过来了。
我们大部分的行为都是错在这一块。实际上,只做念经、持咒这些怎么能叫修行呢?根本不叫修行。真正的修行,是以修慧来修行;而修慧的前提是闻、思,这是真正的修行。而不是说求抱佛菩萨的大腿——抱大腿不叫修行啊。我们大部分的修行有点认错位置了:“我就靠念佛号,我就透过持佛菩萨的心咒,然后就能怎样怎样”——实际上,这就是抱大腿而已。
所以,首先我们认错了什么是修行;接着,又在这些行为上花费很多时间。在这些上面用错的话,你自认为的修行实际上完全是在浪费时间。这是我想跟你们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