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是五蕴 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蕴 则非五蕴相
这偈就在讲“离一多”正理。对“离一多”的这个逻辑,我们要非常重视。不要以为一个偈颂就讲完了,好像没有多深多广的意义,我们就把它当成是一个很简单、或者很略的一个东西,实际上不是这样!它里面的内容是很深、很广的,我们要特别重视它。
在成立空性的逻辑中,“离一多”的逻辑是①宗大师非常赞美的一个逻辑,②也是《金刚经》里面所称赞的一个逻辑,③《中论》中龙树也是用这个逻辑。要理解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平常我们学习的时候,如果认为这个“离一多”的逻辑很简单、没有什么不懂的,当有这样子的想法冒出时,(1)我们马上要忏悔,马上要警告自己:我有这种想法肯定是我的问题,因为我不懂,所以我才觉得它很简单,这主要是我自己脑子有问题。(2)忏悔的同时,也要再再祈求佛菩萨加持,我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把这个道理想明白。
像宗大师证悟空性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闭关、大礼拜、供曼达等苦行。一样,我们在学习这些逻辑的时候,有时候内心会冒出来:这是在说什么意思呀?没有道理啦;就会冒出这些想法出来,这肯定是自己有问题。因为像龙树、宗大师等这么厉害的祖师,他们都这么重视、常常使用的逻辑,我却把它当成是很简单、很容易的,这肯定是我脑子有问题所致。
所以,自己要常常向佛菩萨祈求,祈求的话,你真的会有一个改变,真的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你会从不同的角度、很深细的去感受自己内心的这个执着心,去看这个执着心它是怎么去执着的?书里面讲的这些道理点到了执着心里的哪一块?从这个角度、从那个角度,把自己立在执着心的不同位置上,来理解书里面讲的这些道理,应该慢慢就会有一些理解。因为龙树跟宗大师他们在破这个执着心的时候,也是钻进了执着心东南西北各个不同的角落,来看它是怎么想的,看它有什么感受,从这些不同的角度来摸到它的缺点,然后破除它。
所以,我们也要这样来做。如果我们不从执着心的角度去体会、去观察,对书本上所讲的内容也只是简单地像外面人与人之间的讲话一样,或者把它当成一般的知识来讨论、来对待的话,要想真正理解这些道理是很难的。执着心本身很细,它隐藏在内心很深、很底层之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钻进去观察它,才会观察到一些东西,然后再去看书里面讲的道理,才会有一个味道出来。
心要能够钻进执着心里去的话,(1)心必须先要清净一些,所以累积资粮就是这个意思。透由累集资粮和佛菩萨的加持,心比较清净,(2)然后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执着心的能力就会提升。(3)这个能力得以提升的话,对于龙树等祖师关于空性的开示,听的时候好像就有点听得进来。因为他们的话都是内心的话,我们若从外面看,那肯定看不到他们内心的话。一般来说,一个人说的话中,有内涵跟没有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一样的道理,现在龙树讲的这些法义,是他内心非常高的一个修行证悟,所以,对他们所说的话,我们理解起来是有好多的层次,要看好多遍,要想好多遍,再想、再想,再祈求佛菩萨,慢慢才会有一些转变。不然就会觉得龙树好像拼命在说着重复的话,有时候甚至会想,他讲的这些逻辑没什么意义,谁会去想“若我是五蕴”?我是五蕴的话,“我即为生灭”,讲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意思呀?如果我们没有观察到,我们内心的这个执着心它是怎么想的,那么的确会觉得这些话没有味道。后面“若我异五蕴,则非五蕴相”,一样也没有味道。
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