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仪,不可听闻所有学处。此不同彼,此诸学处先当善知净修相续,次乐受者,乃可授与诸律仪故。”
戒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三种,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宗大师说,别解脱戒与密乘戒这两个跟菩萨戒是不一样的。
(1)别解脱戒和密乘戒需要❶先受戒❷然后才可以看书。(2)菩萨戒不是这样,菩萨戒是❶先看、先懂❷然后才受,这是不同的,所以这边讲“此不同彼”。“彼”指的就是前面的“律咒二中”——律仪戒跟密咒戒两个。这两个是先受戒然后才允许看它们的书——戒律里面的内容。
你们肯定要问为什么不一样。原因是这样的,菩萨戒不是为了个人,是为了大众。别解脱戒是为自己的解脱,是个人的修行。密乘虽然不是为个人,但它是为自己能够迅速成佛,一般不能公开的,一种特别的自己跟佛沟通的法,所以这两个属于和个人有关系的一种戒。
显教大乘的法是广大行的、为大众的,所以显教大乘的法是公开的,而别解脱戒和密咒是个人的修行。所以一个是比较“保密”的,一个是比较“公开”的。显教大乘或菩萨戒是公开的,它们本身就是为度众生的一种公开的法,所以可以先接触,前面没有什么保密的。这是一个原因。
理由二
另外一个原因。别解脱戒里面有很多出家人戒律,不可以被在家人看。如果在家人看了,那看到出家人过失的危险性会很高,所以是不允许看的。自己进来了、出家了才可以看。密乘也是这样,你承诺了才可以给你看保密的内容,你没有承诺不可以给你看。这里有不同的原因。
受菩萨戒的次第
“此不同彼”,这边是先要好好了解,所以需要“先当善知”,我们❶要先好好了解它的学处,❷然后我们自己尽量修一下、练习一下。虽然我们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修,比如说严格的菩萨十八根本堕都不染污,四十六罪都不染污,我们不可能真正地修,那就练习一下这种行。❸从练习中可以了解真正的清净的修行有多殊胜、多好。感受到这些,我们就会生起对它的希求和欢喜心。❹生起欢喜心之后,才可以受菩萨的律仪。
(1)这里讲到“善知”,是先要好好了解的意思。
(2)然后“净修相续”,就是练习我们的心相续的意思。我们的心不能只学不修,我们要在练习、体会中学习,这叫“净修相续”。在调我们的心相续当中,学习菩萨的学处。
(3)这样学习之后,我们内心里面就会想受持,会生起想受持菩萨律义的快乐的心。我们先调一下自己的心,练习之后,“次乐”,生起一种快乐。哪一方面的快乐呢?生起受菩萨戒方面的正面的希求心或者乐——“乐受者”。所以“净修相续”之后,我们就会生起一种受菩萨戒律方面欢喜的心。
(4)生起了欢喜的心,才可以受菩萨的律仪,所以“乃可授予诸律仪”,这就是菩萨的戒。“律仪”就是菩萨的戒。
所以菩萨的戒怎么样受呢?先要好好“善知”,然后深入了解心相续的结合。之后在内心生起快乐或者喜悦,享受菩萨戒方面喜悦的心,然后才可以受菩萨的戒。大概的次序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