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或《菩萨地》给我们讲了一个总的、大概的想法。这个总的想法是什么呢?《华严经》里面说了两个关键。
一个讲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另一个:「又说总摄菩萨一切行」。
讲到两个东西——一切行跟愿望。
佛经里面讲的总的、略的菩提心的殊胜是什么呢?能够让我们成佛的方法就叫佛法。成佛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佛法总的核心、佛法的种子,或者可以理解成真正可以成佛的力量,就是菩提心的力量。法有很多,比如空性的法等等,这些能不能让我们成佛呢?主要还是靠菩提心的力量。没有菩提心的力量,什么法都没有办法成为成佛的因。像《三主要道》里面说的道理一样。现在是讲一切的佛法当中,如种子一样,可以成为帮助成佛的因的,就是菩提心。
我们可能修空性修得非常好,或者打坐做得非常好,但是如果内心里面没有菩提心摄持的话,修得多么高的法都不会变成成佛的因。所以它就如种子一样,是成佛的关键。所以这里讲「犹如种子」,如同种子一样的作用,菩提心是唯一能够成佛的因,再没有别的东西了。
怎样思维是一个大的关键:菩提心可以连接到一切法上面,可以连接到一切的善的行为上面。一切的善的行为能否成为成佛的因,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有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菩提心就是关键的因,如种子一样。
另外一个不是说成佛,证得佛的果位方面,而是讲利益我们下面的有情。利益有情的这个「行」主要是什么呢?菩萨行就是利益下面的一切有情的这种「行」。菩萨行很广,可以说菩萨行是没有界限的,没有哪一个形式是菩萨不肯做的,菩萨根据各种各样的众生需要,所有利益的行为都要做。
什么可以总摄那么广的菩萨行呢:菩提心可以总摄,可以把握得住。菩萨行能不能利益一切如母有情,能不能利益得彻底,利益得圆满,这些都会受菩提心而影响。所以谁能够总摄利益一切有情的所有的行呢,这个标准是什么,谁能够做得更好,利益得更圆满?这些的关键都靠菩提心。
帮助下面的有情这些好事情,要完全依靠菩提心才能办起来。上面的伟大的、无上的菩提果位,也是只有靠菩提心才能够办起来。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应该这样思维菩提心的胜利。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个用种子来比喻。另一个是总摄,直接讲出来菩萨心的总摄,就可以看作是一个比喻。菩提心是讲不完的,能够抓到整个总的关键,就可以把握住。我们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思维。
我们已经知道了,前面佛经里面讲的菩提心的胜利。抓大纲的话,我们看有情或是补特伽罗有两个,上面是佛,下面是众生。能够证得上面的佛这么好的果位,就要靠菩提心。能够好好跟下面的众生互动,一直做对他们好的行为,也是靠菩提心。所以把《华严经》里面的重点抓起来,总的来说可以这样思维菩提心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