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四句偈即是受“愿心誓言”和“行心戒”
我们一起来学习善法,要怎样和前面念的皈依发心结合呢?针对这方面我想讲一些道理。
我们念“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闻法诸资粮,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时候,简单来说有两个意义:一是有调伏意乐的含义;二是这四句偈颂相当于受“愿菩提心的誓言”和受“行菩提心的菩萨戒”,它不单单是前面的意乐而已,还有正行的受愿菩提心誓言和受行菩提心的菩萨戒,也有这个含义。
解释成第二种含义的来源是帕蓬喀大师、赤江仁波切他们的一个如意珠度母仪轨。如意珠度母你们应该有接触过吧?尊者有传过几次,几年前在日本也传过,好像在印度也传过。如意珠度母仪轨相当于无上密的绿度母,这个传承的源头肯定是阿底峡尊者等等这些祖师大德传下来的。就最近的阶段来说,是赤江仁波切很重视,尊者也从那边得到(传承),他有时候也传如意珠度母。
如意珠度母的仪轨里面有一个四曼达的仪轨。我不太记得是帕蓬喀大师还是赤江仁波切有写过一个对四曼达仪轨的解释。在这个解释里面呢,讲到对如意珠度母有几个供养,比如八供的供养、七支供的供养、供曼达的供养,然后依教奉行的供养。其中,在依教奉行的供养里面它念什么呢?就念“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闻法诸资粮,为利众生愿成佛”这四句。这个是怎么解释的呢?他解释说这四句是受愿菩提心的誓言和受行菩提心的菩萨戒,他就是这么解释的。
那这里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我以闻法诸资粮,为利众生愿成佛”这两句里面,“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愿”就是愿菩提心的誓言;然后“我以闻法诸资粮”相当于我不单单发愿,我也有行动、我也有开始做,所以“我以闻法诸资粮”这个就变成是受行菩提心的菩萨戒。
《入行论<第三品>》第22、23偈颂:“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次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这两个偈颂也是受愿心的誓言和行菩提心的菩萨戒,这跟“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闻法诸资粮,为利众生愿成佛”一样,都是在同时受愿心誓言和行菩提心的菩萨戒。
有关智慧的八个戒条
另外一个道理我也想讲一下:
在《菩萨戒律仪二十颂》里面,46罪等于46个戒。在这46个戒里面:前面的34个是关于六度的摄善法戒,后面的12个相当于是饶益有情戒。在前面的34个摄善法戒里面:关于布施的7个,关于持戒的9个,关于忍辱的4个,关于精进的3个,关于静虑的3个,关于智慧的8个。
关于智慧的这八个和我们的学习有关系。当然,其它的戒也跟学习有关系,但是直接跟学习有关系的就是这八个智慧度方面的戒条。这八个戒条是什么呢?
就是“毁谤声闻乘,有自法勤彼,勤非勤外论,精勤复爱乐,诽谤大乘法,自赞而毁他,不往听闻法,毁师但依文”。这八个里面,特别从2至7是直接有关系的。
第1个戒条是“毁谤声闻乘”。意思是舍弃小乘法,这个不可以说直接有关系。当然我们学习的时候有讲到整个三士道或者小乘大乘都要结合,有这个含义就等于不舍弃小乘。所以我们学密的时候不要舍弃显教,学显教大乘的时候不要舍弃小乘,本身就是要贯通来学习——法本身就是贯通的。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贯通,不要学这一个就舍弃那一个,如果那样的话就等于第1个戒条没有做好。
第2个戒条是“有自法勤彼”。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的佛法很好,但是同时又有点欣赏别的比如南传等等,这种行为也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要认识自己(所学佛法)的殊胜、圆满,然后要好好精进地学习这一条是直接有关系的。有的人好像比较喜新厌旧,好像说“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接触地太久了,有没有另外一个新的法,我想听没有听过的......”,这种想法就不可以有。实际上,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宗大师的教法是这么圆满!我们要为这个继续精进!要认识到它是多么殊胜!这是第2个戒条。
第3个戒条是“勤非勤外论”。不该学习那些外道或者世间各种各样的(事)——不是完全不学,而是不要学得太投入。比如说有的人太投入“我要做瑜伽”、“我要保持身体健康”......就是在跟今世有关系的这些方面投入得太多。那我们现在舍弃了这些来到这里学习,我们没有说跑去阳明山爬山呐这些......某同学会常常去吧?某同学你要注意这第3个戒条(笑)。我们真正该注意的是对世间的这些不要那么重视,该做选择的时候,不可以舍弃这个(佛法),反而重视没必要重视的那些(世间法),这是不可以做的。所以我们来这里(学法)就选择对了。
第4个戒条是“精勤复爱乐”。这是心里面的一个问题,就是特别喜欢世间的东西,胜过喜欢学习佛法。刚刚第3个戒条讲的是有对世间法付出嘛,现在是说没有实际付出,但是心还是跟着它(世间法),这也是不对的。所以我们不只是没有实际付出,心里面也不可以太重视。
所以我们认真的来这里学习,相当于第2、3、4个戒条都守护了。
第5个戒条是“诽谤大乘法”。如果想“我们面对的这个法太深了、太难了......我想要放弃”,这就违反了第5个戒条。我们有一些同学前面一两堂课来听了一下,后面就不敢来了(笑),这就是没有守第5个戒条了。那我们还没有这样子(放弃或不来),所以有守第5个戒条。
第6个戒条是“自赞而毁他”。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要成佛、要利益众生,要有这个想法。不可以说好像“我今世要非常有学问”、“我要比人家更厉害”,不是!应该是“我要学习、我要调自己的心,然后跟周围的众生互动的时候更有智慧,让他们更舒服,我也很舒服”,要以这样利益众生的心为主,这就是第6个戒条。前面“为利众生愿成佛”,如果对里面的“为利”有强调的话,相当于守护了第6个戒条。
第7个戒条是“不往听闻法”。我们有的人会想:“现在可以网络学习了,就不用亲自去现场了”,或者有的人想:“不用当下听了,反正过几天还可以看(回放)”......各种各样不想为学法付出的想法也好、借口也好就是“不往听闻法”,从字面上来说就是“你没有为了听佛法而去”,所以我们现场来听课的是跟第7个直接有关系的。这个非常明显,我们有完全遵守,我们是“往听闻法”(笑)。所以你们平常不来现场的时候自己想一想“不往听闻法”应该怎么办,然后我们每个月做两次还净仪轨的时候想一下这个,要忏罪。
第8个“毁师但依文”。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依文”的意思,另外一种是“依恶友”。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同学之间没有一起来互相帮忙。比如说我们现场没有几个人来,大家心里面没有一个热火的感觉,大家也没有一个互相协助的环境,这个是从反面讲的,就是我们没有依善友而是依恶友的意思。从正面来说就是要依善友,怎么依善友呢?那就是互动嘛。互动最好是在现场,另外呢就是在网路上,有这些的互动等于遵守到第8个戒条。
另外一种解释:“依文”指学的时候不要以文字为主,要学里面的意义。不是要重视那一大堆名相——这个也会挡我们的智慧。“依文”的意思是“不依义”,“不依义”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要“依义”——要抓里面的精要,不要在表面的文字上游戏的样子。
这八个戒条里面的后七个是跟学习方面直接有关系的那种感觉,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场来上课的这样一个闻法的行为,相当于把智慧度的八个戒条的行聚在一起,所以是“我以闻法诸资粮,为利众生愿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