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五蕴论》:「云何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
《阿毗达摩集论》:「何等不害。谓无嗔善根一分心悲悯为体。不损恼为业」。
现在讲善心所里面的最后一个「无害」。
我们前几天学的《嘎当语录》里面,京俄瓦对佛教分类的时候,分为无害跟利他。他没有分大、小乘,也没有分三藏十二部,是分为无害跟利他。这样分的道理是,我们一直修,修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修到佛教最究竟的东西,即慈悲。这里讲的无害包括利他,也可以说包括世尊教法的核心。
有的时候我们会讲世尊的教法是缘起为见,无害为行。这两个来说,见是为了行,为了行所以要有见。如果没有行,这个见有什么作用呢,所以无害行是佛教最核心的。
这样解释的时候,无害行包括利他,无害跟利他都包括。平常我们讲缘起见、无害行的时候,无害行里面包括无害跟利他。京俄瓦说的无害跟利他这两个都涵盖在哪个里面呢?就是平常我们说的无害为行的无害里面。
所以对于无害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它是佛教里面最核心的东西。修十一个善心所,修最后我们要抓到什么呢?要抓到无害为行。我们也可以说小乘要达到的就是无害,然后从这里连接到大乘的法,所以在不害里面,大、小乘的法的核心都有抓到。
这里讲的是「云何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悲来说,大悲是大乘,一般的悲是小乘里面的。「以悲为性」的意思是,害要怎么对治呢?一定要有一个心所来治,所以要以悲心所来对治害,对治这个想害他的心所。这里讲的不害是大、小乘都包含的一种悲。悲的范围很广,小乘也有悲,但小乘没有大悲,大乘才有。现在这里讲的「以悲为性」的悲的范围是大、小乘都可以包含的。所以这里的意思是,不害要对治的是害,它的体性是悲。
同样,《阿毗达摩集论》里面是「何等不害。谓无嗔善根一分心悲悯为体」。从前面讲的无嗔这个心所的角度来说,不害也可以放在无嗔里面,或者可以说是无嗔里面非常殊胜的一种无嗔,是这样的一种心所。因为前面的无嗔没有那么殊胜,还没有达到现在这里讲的不害。现在这里讲的不害的意思是,任意一个害都已经停了。任意一个害都要停的话,那所有的烦恼也都要能够对治,所以贪、嗔、痴、懈怠都能够对治。所有的烦恼都能够对治的话,才可以说连害的可能性都没有。
连害的可能性都没有的时候才叫不害。所以我们不要认为把想害他的心对治掉就叫不害,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无嗔了,不是不害了。
现在这里讲的害不是想害的意思,现在这个害的意思是,比如你心里有烦恼,那你就会不舒服,你不舒服肯定就会影响旁边的人,这样的话间接的害也是在害里面。不害的意思就是连间接害的可能性都砍掉,才叫不害。
所以不害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前面要修很多才可以达到。然后是谁的力量呢?就是「悲悯为体」,悲的力量。它的作业是什么呢?「不损恼为业」,意思是完全不可能损恼别人。
问:请问一下,在《大乘五蕴论》里无嗔是「以慈为性」,不害是「以悲为性」,这两个应该从什么角度思维?
答:一个是「慈为性」,不可以把这个慈当成悦意慈的意思,如果这样的话就只有大乘没有小乘了,因为悦意慈是要求很高的。现在我们要了解的是,无嗔是把直接想伤害的心停掉,不害不是把直接的害停掉的意思,是把包括间接的整个害都停掉。它们两个的主要差异就在这里。比如我们刚才说的京俄瓦,他把所有小乘的法叫不害法,不害他人的法,把大乘的法都叫利他的法。那这样的话,小乘的法里面也有无贪的法、也有无痴的法、也有精进的法等等很多法都有,他们都是属于什么呢?不害把这些整个都包含了。所以停掉间接的害,这些都是属于不害里边。所以,不害不是从停掉直接想害的角度来说的。这样的话,不害的要求就比较高。无嗔只是当下的,比如我没有生气,就是像这样的一个要求。所以这两个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别。
刚刚你说的慈为性跟悲为性这两个。慈为性来说,慈跟嗔是相反的,一个是我爱你,一个是我气你。嗔跟慈刚好完全是对立起来的,所以无嗔那边说慈为性。然后「悲」是害他我不能够接受,这就叫悲。
不害的解释跟害他要对立,这个害他不是现在我想害他,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害他的意思是,比如说我没有想害他,但是我很执着我自己。如果从害不害的角度来说,你自己很执着也是属于害他,你自己很执着的时候就等于你已经做了害他的行为。
所以现在讲的不害,跟当下你想不想害他没有关系,要看有没有害到他,你想不想害他跟这个没有关系,害不害是以你的想法后面会不会有个害他的结果这个标准来衡量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害他的时候,以你自己心里面不能接受的这个力量,你就可以说我没办法做这件事,因为我不能接受我害他。不能接受害他这件事的话,就变成悲心的体性,悲为体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