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己及人

发表于: 2021-05-14 分类: 修心 标签:

    《入行论》<静虑品>:

    95.自与他双方,求乐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求独乐?

       96.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

    这两个偈颂相当于成立周遍,成立什么样的周遍呢?成立前面第94偈的周遍(我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我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

    

    一、修自他相换的两个论式:

    第94偈有两个正理,我们变成论式:


    他人的苦作为有法,(我)应去除,因为苦的缘故。

       他人的乐作为有法,(我)应追求,因为乐的缘故。


    这样的论式,相当于“(因为)苦,所以要去除”,“(因为)乐,所以要争取”。但是你们不要理解成“所有的乐我都要追求”,不是这种道理。现在这里讲的“苦”和“乐”是指真正的苦、真正的乐——从究竟的角度对他有违害,从究竟的角度对他有帮助。

    我们天天念的《菩萨律仪二十颂》里面的第四个偈颂:“随于自及他,虽苦若有利,及利乐应作,不作乐无利。”如果对自己、对他人有究竟的帮助,那不管眼前是痛苦、还是眼前很好,我们都要追求。如果对自己、对他人有究竟的危害,那无论眼前怎么样好,我们都要舍;眼前也不好的话,当然更要舍弃。现在这里也是这种意思,不管苦也好、乐也好,都是从究竟的角度来说的。

    现在这里强调的不是“是苦”或者“是乐”,这里讲的是“他人的苦,我们也一样要努力去除”,“他人的乐,我们也一样要努力追求”——主要是“他人”上面。所以我们把“他人的苦”、“他人的乐”作为有法,这两个论式等于修自他平等的两个主要道理。所以第94偈是修自他平等主要要修的东西。

    后面95、96偈相当于去除不周遍的心。刚刚我们讲“他人的苦,我们一定要去除,因为是苦”,那我们心里会怀疑:自己的苦才可以去除,他人的苦,我为什么要去除?这就是感觉“不周遍”,这个方面我们会有一个疑问。自己的应该去除,他人的没有必要。一样的,自己的乐我要追求,他人的乐我不用管。这就是不周遍的想法。


    二、不周遍的想法出来的时候,我们怎么去除呢?

    就是95、96偈。从客观的角度看,自己和他人追求乐的渴望是一样的,完全平等。从渴望的角度看看的时候,好像真是觉得“对不起啊,这(他人的乐)是不可以舍弃的”。现在第95偈里,看一看对乐的渴望的时候,好像不周遍的想法有点不对了,“自与他双方,求乐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求独乐?”,“求独乐”的心是不周遍的。我们心里面要想一想他人心里面追求乐的渴望,这时候追求独乐的心就会去除,周遍就出来了。

    一样的,第96偈“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前面说到“他人的苦,我们也一样要努力去除”时,我们觉得不周遍。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一样的,好好想一想他们内心里面恐惧、对苦特别难受的话,那就会去除不周遍的想法。

    本身修行都是这样,都需要——我们平常说的“情商高”,就是很会关心、关注人家有什么感觉,特别会感受到。有的人根本不会感受到人家有什么感觉,这在修行上来说是非常不好的。因为我们修行需要(了解)对别人有没有(造成)痛苦,对别人有没有帮助,所谓的修行都是这个方面。

    佛教的见是缘起,行是无害。无害里面分两个:一个是小乘的,纯纯没有害到其他有情;大乘呢,利益到其他的有情,这两个都是无害。所以佛教里真正是在讲:对他人不要伤害,能帮助就帮助——这就是主要的修行。

    有没有伤害,是要在他人的身上有一种关心、关注,要马上敏锐地感受到。这个敏感度不高的话,那这个人不会修行的,这个敏感度我们要培养。(同学:同理心)同理心也是属于这里面的。这个敏感度是要从自己身上来推,自己有什么感觉,然后以这个来推理。有的人完全自己是自己,在别人身上根本不会推的。

    所以现在第95、96偈都是从自己这里推,自己怎么不舒服,那你看看别人也一样(不舒服);自己怎么对乐有渴望,那别人也一样有渴望;自己怎么痛苦,别人也一样有痛苦。这个方面要修。

    我们自己讲话、动作,包括眼神,自己想一想如果别人对我是这种眼神的时候我有什么感受,这样就会知道我应该有什么眼神,自己就会注意。所以从自己身上来感受应该怎么对待别人,这是应该要学习的。

    所谓的五戒也是这样。不杀生:自己的命有多重要,那其他有情的命就有多重要,要像保护自己的命一样保护其他有情的命;不偷盗:自己的财多重要,其他人的财一样多重要,不要伤害别人的财;不邪淫:自己的感情受伤时有多不舒服,一样的,就知道该怎么保护别人的感情;不妄语:生生死死的这条路,人家骗我们的时候自己心里有多难受、觉得损害有多大,一样的,我们也不要骗别人。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怎么引导别人,这方面还好。所以五戒都是从自己身上来修的,然后就知道该怎么对待别人。从下士道开始修业果是这样,中士道也是,上士道的自他交换菩提心也是。

    要以自己身上有什么感觉来推旁边的人会有什么感受。比如说我自己讲了这句话之后对不对呢?那你想一想别人对我讲了这句话之后我会有什么感受,以这个来判断对不对。这在修行上是非常重要的,自己衡量——你自己有什么感觉,然后来推别人的感受。第95、96偈就是在讲这句话。“自与他双方,求乐既相同”,“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相同”的意思是用自己身上的感觉来推理到别人的身上,这个道理是很重要的!

     一个家庭里,你跟太太说的话让她舒不舒服呢?你想一想别人对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是吧?一样的,对周围的人都是一样的,要观察自己的行是什么样子。

    要聪明一点!不要那种“别人有什么感受都无所谓”,这个就不会修行,特别——更不会修大乘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