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修行阶段都必须遵守业果法则

发表于: 2021-05-14 分类: 道次第 标签: 业果

    1、业果法遍摄三士道


    若知难得不庸住,若见义大惜虚度,若思死殁预来世,苟思业果止放逸。

    我们前面讲的《执持利乐根本之信札》,那里宗大师讲到(仁波切念藏文,“苟思业果止放逸”),是说思维业果的话不会有放逸。我记得我应该有讲过,所谓的业果有不同的层次,我们不要马上想:“哦业果?那是下士道”,不是哦!实际上业果不单单只包含在下士道而已,中士道也有包含,上士道和上士道密法的修行也要遵守业果——有哪一个阶段不需要遵守业果呢?没有,都是必须要遵守的,修行肯定是要遵守因果法则的。

    所以我们对业果呢,不要单单那种像下士道阶段——我好好远离这十个不善的业道,然后以这个来(认作业果)。以这个来(认作业果)的话,那就只是面对业里面严重的那一块而已嘛,只遵守了那一块的业果规则而已嘛,没有遵守整个业果,是吧?我们平常下士道阶段讲的十不善业指的不是“整个十不善业”,而是“业道层面的十不善”业。“整个十不善业”层面来说,那太广了,跟(中士道)、上士道、整个密法都连在一起了。

    所以下士道阶段讲的是“业道层面的业果”,我们不要把它等同“整个十不善业”。我们平常书里面确实是会说“下士道是修业果”,但是不要误解,不要一讲到修“业果”的时候,马上把它放在下士道,不是这样。业果它是跟中士道连接、跟上士道也连接的。

    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呢?从我们天天念的第七世法王的《根除我执之教言》里的12、13偈(仁波切念藏文):

    12.然而如同脸庞与镜面,遇时空中影像无争现,同理诸法之上现与空,两面一体缘起无欺故,

    13.自心于彼三戒制限等,善恶微中极微诸取舍,亦当谨小慎微行高洁,方可成办究竟之心乐!

    这两个偈颂是连在一起的。“然而如同脸庞与镜面,遇时空中影像无争现,同理诸法之上现与空,两面一体缘起无欺故”,“”是理由。然后13偈:“自心于彼三戒制限等,善恶微中极微诸取舍”,这里有没有说善恶?有,就是这里讲业果嘛!

    你们看一下这里讲业果的时候前面有没有“三戒”?有,所以它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修三种戒就等于我们遵守了业果,就是这个意思。三种戒指的是:别解脱戒——下、中士道;菩萨戒——上士道的显教;密乘戒——上士道的密教。这三种戒就等于包含了整个菩提道次第跟密宗道次第。如果我们能非常好地遵守这三种戒的话,就等于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整个菩提道次第,然后密乘的整个密宗道次第都有在遵守业果。

所以这边有提到的业果是并在一起的,善恶微中极微诸取舍,亦当谨小慎微行高洁,方可成办究竟之心乐”,意思是我们内心里面非常安心——未来的什么都准备好了,未来生生世世、未来的全部都准备好了,因为我们没有不遵守的业果。有这么严格遵守业果的话,未来完全不用怕,心乐的意思就是这样,这是我们必须要成办的。

    为什么内心会非常安心呢?怎么样安心呢?因为我们非常清净地遵守三种戒,对业果的法则我们遵守地不得了,然后就可以心乐

    所以我们要了解,所谓的“重视业果”这个词呢,不要只把它跟下士道并在一起,不要这样解释哦。“重视业果”,等于在整个修行过程中都很重视有一个因果的法则在,(因为)有这么付出,(就会)有这个样子的结果,所以我们就要这么付出嘛,是吧?修行就是付出,或者是努力种一个因。第12偈跟第13偈是并在一起来解释的,这边的解释跟现在宗喀巴大师下面对二谛解释(很类似)。《广论毗婆舍那》这里的第四段二谛并在一起这个方面呢,就是要跟修业果绑在一起。


    2、法喻结合说明诸法如何显现而有

    回到《根除我执之教言》,这里讲到:“然而如同脸庞与镜面,遇时空中影像无争现,同理诸法之上现与空,两面一体缘起无欺故。”前面的两句是比喻,后面的两句是意义。

    2-1、喻:空中影像无争现

    我们先了解一下比喻,比喻里面讲到“影像”,它要表达一个意义。我们先要懂比喻上面的道理,才可以了解意义上面的道理。那影像上面是什么样子呢?

    空中影像”,“的意思是本来没有影像,所以空中是对影像”的形容——影像它不是原来自己有的,这是影像的一个特质。影像它上面的一个“性”是什么呢?它不是原来它自己有,这个是“空”的那一块。它自己有吗?没有,它自己空。

    先要具备影像它不是自己成立的,它不是原来它自己有的,这就是叫“空中影像”。这里用“空中”有点奇怪,翻译应该不是叫“空中”,应该是“空之影像”、“空的影像”。首先对这个影像来说,它上面有一个空的本质;如果没有空的本质,那就不行。

    然后另外一个是:依靠别的,可以造出来它。那别的是什么呢?就是“脸庞”“镜面”碰在一起,就出现了。

    所以这里有两个东西哦:一个是“碰”或者是“遇”——脸庞和镜面碰的一个动作;另外一个呢,影像自己本身是不成立的。这两个具备、聚在一起的缘故才出现影像。所以影像出现的来源有两个,或者说有两个本质、两个“法上面的状况”,这两个都具备的结果就是影像可以显现出来、影像可以生起。“无争现”是什么意思呢?会不会显现是没有可以争论的。“无争”——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影像是毫无疑问肯定可以出现的,这两个具备影像就可以出现。

    2-2、法:两面一体缘起

    前面是比喻,然后按照这个道理我们把诸法套上去。诸法是怎么出现的呢?比如说这个桌子是怎么出现的?这个花怎么出现的?

    有两个道理:它自己本身没有,这是一个道理、一个本质;另外一个是其他的很多因缘碰、碰、碰,然后它就会冒出来。诸法出现的来源主要是具备这两个道理,或者说要具备这两个状况,后面“无争现”是一个结果。“现”的意思是影像出现了、或者是影像有了、影像生起了。影像原来没有,现在出现了、生起了,就是有了。

    2-3、法喻结合

    所以影像怎么有的?就是前面说的两种(状况):首先,它自己方面没有办法成立、自己方面完全没有。如果它自己方面有的话,那因缘不会让它出现,因为已经被这个“自己”卡住了——因缘没有用了。所以“自己没有”这个很重要!然后呢,因缘碰撞,那就会出现。所以这里就有两个东西。

    比喻上面了解了之后,现在意义上面同理,跟前面的道理一模一样。诸法之上也要有两个:“空”跟“缘起”,这里讲的现与空”就等于“空”跟“缘起”,所以“空”跟“缘起”在诸法上也聚在一起,两面一体——就是这两个变成是并在一起。刚刚我们在比喻上说:一个是影像它自己的成立是空的,另一个说因缘——脸庞跟镜面遇到、碰撞的那种因缘聚在一起,结果就是影像出现。一样的道理,诸法怎么出现的呢?诸法怎么有的呢?在它本来“自性空”的基础上,然后“因缘碰撞”,就出现了。所以同理诸法之上现与空,两面一体缘起无欺”,这个无欺就是刚刚说的无争现”——那毫无疑问,没有什么可争论,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它就是一定会出现的,就是这种意思。

    2-4、对我们的启示

    把这个道理当理由,现在我们要好好努力,比如说我们要好好努力、好好种因,因为诸法都是自己空嘛,你想因缘怎么碰撞一下,它就会一直冒出来。

    比如我们都不是佛,佛不是有自性的,因缘碰在一起时佛就会冒出来,所以我们每一个众生想要让佛在我们自己身上出现,那肯定是可以出现的,就是无争现。所以我们自己内心里面要非常有信心这个梦想是可以展现出来的,就是这里讲的无欺故

    那我们要怎么做呢?要自心于彼三戒制限等,善恶微中极微诸取舍”,自己不管修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或者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不管在哪一个修行阶段我们心里面都要充满信心!我们修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未来梦想的结果是百分之百会出现,因为它的成立是没有自性的,因缘聚合的话它肯定可以展现,所以为了这个因缘我们必须要付出!

    把前面当理由,然后第12个偈颂最后那个是重点,因此我们就要付出,方可成办就是说我们要付出的意思。那付出什么样子的努力呢?连微中极微的那些因缘我们都不要舍弃,那些都要好好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