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大师和班禅大师都写过四力忏悔的仪轨,仪轨的次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对治力放在最后面。这四力的次序是:①依止力,②追悔力,③遮止力,④对治力。
(1)我们是在佛塔或者佛菩萨面前忏悔的,那么佛塔或佛菩萨面前就是依止力;(2)然后在三宝面前赶快发露、一切都讲出来不要隐藏,而且是在很后悔的感觉中讲出来,这是追悔力;(3)忏悔之后承诺以后不会再犯,并且请三宝帮我们消除罪障,这是遮止力;(4)遮止力的后面才谈到对治力。
❶我们平常所做的一切善根都可以当成对治力,并不是只在忏悔的那一两个小时当中才有做对治力,不是这样的。除了忏悔以外,我们平常持咒、打座、看书等等各种各样利益他人的善根都可以用在对治力上面,这就是把对治力放在最后面的意义。
❷如果能够把平常一切的善事都用在对治力上面,这对我们凡夫来说可能更好一点,因为对我们凡夫来说,消除业障是最重要的。
❸另外,把对治力放在最后面还表示:虽然回向之后结束了忏悔,但是我们心里要知道不止现在的这一两个小时的忏悔,我们日常所造的一切善根都要利用在对治力上,这对消除业障更有帮助。
《入行论》在遮止力里面讲到,我们要在心里一直想“恶业是很可怕的”。恶业后面有各种各样的果,异熟果、造作等流果、受用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等等会互相辗转增长。我们凡夫内心需要恒时恐惧,对恶业要恒时有特别反感、特别排斥的心态,想马上远离恶业。
《入行论》第二品的第62个偈颂 “恒念此理无暂时”这句讲得比较清楚,“恒念此理”的意思就是我们要恒常忆念这个道理。
《入行论》讲的这个道理,和宗喀巴大师把对治力放在最后面的道理一样,意思都是要我们“恒时保持”:恒时保持“忏悔的心态”,并且恒时保持“把所造的一切善根利用在对治力上”。
《入行论》第二品倒数第四个偈颂“不善生诸苦,云何得脱除,故我当一心,日夜思除苦”,也是在说我们要一直思维恶业,恒时想我们的身、语、意造的恶业多么可怕,所感的苦各式各样、没有尽头。
恒时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品质。就像刚刚讲的那样,我们平常做的一切善根都要用在去除罪障这方面,不要认为对治力只能放在这六个的范围里面而已。
如果我们自己做这六个,哪一个比较有力呢?当然是思维空性。念空性的法,比如《金刚经》等等会比较有帮助,修密乘的《百字明》就更有帮助。如果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对境福田的话,做不动佛的佛像、大日如来的佛像、金刚萨埵的佛像,或者在佛像面前供养、念佛号等等这些都是福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