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教的二谛”和 “密乘”的二谛不同

发表于: 2021-05-14 分类: 现观 标签: 八事七十义 二谛

        显教里的二谛和密乘里的二谛,是不一样的。

        显教阶段修“空”是指修空正见,修“缘起”就等于修菩提心,所以显教里修空正见和菩提心就叫修二谛两个修到最后会慢慢地变成一体,变成了一体之后,就是密乘里的智慧——胜义谛出现了。但是密乘里的世俗谛还没有出现。

        在密乘里:胜义谛是光明,是母续的;世俗谛是幻身,是父续的。所以密乘里的二谛,指的就是光明心跟幻身。

        所以这样来说,显教对空性的修行达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程度时就具备了密乘里的智慧,或者说具备了密乘里的胜义谛,但是还完全没有接触到世俗谛的幻身。密乘和显教的差异,不是在于修法身方面,而是在于“佛的色身的因”,原因就在这里。

        在显教阶段修持二谛达到接成一体的程度,就具备了密教的前提。我们修密教的时候,菩提心和空正见是永远并在一起的,这两个没有分开的道理。密乘里面不会说:“哦,这个时候我要修菩提心,那个时候我要修空正见”——没有,菩提心和空正见是恒时并在一起的。

        现在《现观庄严论》这里讲到的无间三摩地,是显教最顶尖的修行。“最顶尖”的意思是在显教里已经到了十地的最后阶段,这时(行者)达到二谛完全接成一体的程度,达到这个程度之后就必须要接触密乘。像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他到了十地以后必须要接触密乘才可以成佛。

        我们做上师荟供的时候常常念的“大乐状中自现上师天”,还有《中观正见引导》的生起次第“自心当莫放任住深明,系念不忘深明中受持!”这两个主要讲的都是“深明”。

        “深”是空正见,“明”是菩提心。修生起次第的时候,“深”跟“明”是同时修的:观想处在大乐状中就等于修“深”,非常清楚地观想本尊就是修“明”。

       “大乐状中自现上师天”,是指在大乐当中把自己观想成为上师本尊的形象,或者说观想自己的体性是上师本尊。(1)“大乐”或者说“入定于空性当中”就是“深”, (2) 后面很清楚地观想自己成为什么长相的本尊就是“明”。所以“深”和“明”是同时修的,不可以说“深是这个、明是另外一个”,也不是说“深修的时候没有明”或者“修明的时候没有深”,不是的。

        所以,所谓的“深”就是空正见,所谓的“明”就是菩提心。比如说“为了利益众生,我要成为这个本尊”,自己观想本尊时候的“明”就相当于菩提心。密乘里面的一个心,有修空正见,也有修菩提心。显教里不会提这个道理,只有密乘才会讲这个道理。密乘不止是讲这个道理,它就是这么修的——菩提心跟空正见恒时在一个体性当中,不可以分开。

        我刚刚说的这个道理,显教是完全不认同的,但是我们从整体上全面地看佛教,从认可密乘的立场来说,应该要这样解释显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