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岗波巴《解脱庄严》之“六个大纲”
我们刚刚念皈依发心的时候,特别发心“为利众生愿成佛”那个方面,我想结合一下岗波巴的一个六句偈颂:
1成佛之因如来藏,2成佛所依人身宝,
3成佛之缘善知识,4方便即其口授教,
5果报三身佛陀位,6事业度众无分别。
岗波巴你们应该都听过吧?他是非常有名的《解脱庄严》的造作者。 我刚到台湾的时候有讲过一点点《解脱庄严》,那个时候原来是想结合格鲁的道次第跟噶举派白教的《解脱庄严》来讲。然后讲着讲着,后来发现好像学的人都比较喜欢道次第方面,对《解脱庄严》没那么有兴趣的样子,所以我慢慢就改变了,就不讲了。那个时候,这六句我引了很多次,那个时候的同学应该有背,基本整个《解脱庄严》的内容就含摄在这六个大纲里面,或者说,这六个就是《解脱庄严》的大纲。
那这边讲到什么呢?第六个是讲利益一切有情;第五个是讲成佛;前四个是讲我们能成佛的无论因或缘都有具备,让我们生起这个信心。
(二)结合“六个大纲”发心
所以我想结合“为利众生愿成佛”这句话:利益众生就是大纲里面的第六个,成佛就是第五个,然后前面的四个就是相当于让我们生起一种能成佛的信心,前四个是让我们生起这种信心。所以,发心跟六个大纲是可以结合。
而且我们很多时候发心没那么真实,只是非常虚假的表面上的,或者只是嘴巴说而已,内心没有真的发起。这个原因是什么?原因是自己根本就没有信心!这是自己的内心缺了自信造成的。所以“能成佛”、“能”的这种自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这边有讲到能成佛的原因。
那成佛了之后呢,我们内心里面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呢?是利益一切如母有情,这是第六个。
⒈“成佛之因如来藏”
那能成佛的方面,讲的“因”就是我们有佛的种性。所以,六个大纲里面的第一个大纲是,成佛的因就是“如来藏”。
⒉“成佛所依人身宝”
那这个如来藏是无始以来一直有的,是吧?我们流转轮回里面,它都没有停过,它一直有。但是,如果像三恶道的众生那样投在三恶道的阶段,虽然他有如来藏,但是它(如来藏)的所依、它住的地方——这个五蕴没有办法帮助它,而且可以说有点损害它,所以就没有用嘛。
那还好,我们现在呢,如来藏刚好现在在的所依的地方就变成一个暇满的人身。所以,这里讲到“所依”,刚好这么难得的一个机会出现,对如来藏可以有帮助的这么难得的机会——这么难得的暇满人身现在有了。这是六个大纲里面的第二个大纲。
⒊“成佛之缘善知识”
那自己虽然有了暇满的人身这个所依,但是我们也要遇到引导我们、给我们开示的老师。否则,自己虽然有完整正常的六根,也具备分析思考的能力,但是如果没有把我们往成佛、解脱这条路引导的老师的话呢,那也没有办法。所以就也还好,我们有这方面协助的善知识、所以就是讲到“缘”,还好遇到很好的缘,有一个“善知识”。这是第三个大纲。
⒋“方便即其口授教”
然后还有呢,有遇到这个善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跟着他而已,他没有给我们开示佛法,没有给我们教授特别完整的修行方面的法的话,那也没有大的意义。所以还好,修行方面怎么修的这些方法、教授呢,我们从善知识那边也可以得到。所以这里说“方便”或方法的“教授”也拿到了。这是第四个大纲。
所以,前面第一个是因,后面三个是缘。
⒌“果报三身佛陀位”
所以,那能成佛的因与缘就完整、完成了,那肯定就能成佛的嘛。所以,那第五个就是说,就会有这个成果,这个果就有了。因为前面为了这个果该具备的因缘都完成,所以没有道理不能成佛,或者没有道理没有这个结果,所以肯定有这个结果,“果报”就是圆满的菩提果位哦。
⒍“事业度众无分别”
那我们成佛了之后呢,那我们自己内心里面最想要的利益、帮助无量无边的宇宙里面的一切如母有情的这个梦想就实现了。所以最后第六个大纲就是说“事业”,能利益一切如母有情的这个事业实现了,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觉得,这六个大纲好像和“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样子发心的时候,可以结合。
(三)对我们来说更实际的发心
我有的时候呢,也把它(六个大纲)这样用起来:我们不用说“要成佛”这个遥远的事情,当然也是要用在成佛,但是以我们眼前来说,比如我们内心里面可能常常有嫉妒心,常常有慢心,或者常常有自私的心,这些要改变,我们把这些“改变”当果。我们一讲成佛,这就是太遥远,是吧?那起码我们内心里面没有这么骄慢,真正心里面非常谦虚,也没有自私,特别会关心别人,也没有那么嫉妒,一直有对周围的人随喜。有这样比较眼前的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梦想。
所以,我们不用说“成佛”啦,我们就说“成这样的改变”。那以这个来,我们就可以说前面四个因缘。为了这样子的结果,因也具备,缘也具备。
比如因来说,我们有的时候说如来藏或佛的种性,即将能够证得如来的果位的一个性质在这里。这就是非常遥远的一件事情,是吧?将来能够得到如来的这个(种)性在这里,这个特别遥远。那我们不用想这个太遥远的,我们就说,将来或几年以后我会变成很谦虚的人,非常关心别人的人,非常会随喜别人的人,我可以这样子改变。这么好、这么棒的一个人的(种)性在这里。如来藏可以改成无嫉妒的藏、无贪心的藏、无自私的藏,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吧?那样子的种性肯定有嘛。
我们想如来藏是有点太遥远的,那我们不说如来藏,我们就说明年可以比较没有嫉妒,比较没有慢心,比较没有自私,这样子的藏是我们现在心续中有的。那以这个来,这个的方法我们也有,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听,也可以看书。然后,我们的六根也能够可以接受这样的学习,也可以理解,也可以思考,也可以生起定解,也可以串习,是吧?我们的六根都具备,这就是暇满的人身。所以,我们往这个方向走,几年以后肯定会变成另外一个人,肯定会变成佛菩萨都非常欢喜的一位佛弟子。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这样子把它用起来的话呢,比较实际一点。说“如来藏”、说“将会证得佛陀的果位”,这都是非常遥远的事情,是不是?所以有的时候我就把前面的这五个降低一点来认,有时候我就是这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