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现在到了萨嘎达瓦月,今天是藏历4月3日。整个月是殊胜日子,特别是初一到十五,更特别是十五号那天,殊胜日子的时候我们要多累积资粮。
结合我们现在学习圆满次第的话,我是觉得像现在学习的是父续,所以是特别为了幻身方面的修行为主。刚好我们幻身的方面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累积资粮方面,因为所谓的累积资粮是以菩提心来累积资粮,然后我们密乘里面所谓的幻身,不管为了生起菩提心也好、为了修菩萨行也好,都和幻身有非常大的关系。
这次萨嘎达瓦这个月,希望同学们对这四句“诸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求无量菩提,作无量善法”念一下,想一下幻身——哦,这些都可以做到,然后内心里面充满自信当中发菩提心和受菩萨戒。如果可以的话每天六次——每三小时作一次。
受愿心和戒可以念三个偈颂或一个偈颂都可以,后面两个偈颂是受菩萨戒,用这三个偈颂来,我们这一个月每天六次发心和受戒,这个是我的建议。念很多当然有很大的功德,但我们没有时间的话,脑子里面想一下、念一个或者三个偈颂好好发菩提心和受菩萨戒也很有功德。
心里面把每天的工作当成菩萨行,不管跟家人接触和同事互动,都是和众生互动,把这个好好地在内心里面安立成一切都是跟如母有情的互动,以善良的心、很高很全面的看法来认知,我们(跟有情)很善的互动,这个等于修菩萨行。
所以这个就是大家工作当中比较方便一些,如果其他有时间的同学念念《密集金刚的根本续》、《文殊真实名经》、《入行论》这些,这样我们在殊胜日子的时候多累积功德。
我建议的你们想做就做,不是一定要做,没有办法就是这样子。
菩萨的行为里有一个叫“四无量”,《中观宝鬘论》(“辛三、由具四无量故容易成佛”)中谈到菩萨的行为具备四个不可思议或四个无量:
诸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
求无量菩提,作无量善法。
“为无量有情”:首先菩萨的目的是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而且每一个有情要的也是无量无边。所利益那边无量无边,这是第一个。
“诸住无量时”:然后利益的时候时间无限,时间的角度也是无量无边,所利益的众生,和所利益的什么也是无量无边。顺序来说先讲时间,然后讲所为。
“求无量菩提”:为利益这样者——能证得的佛陀的果位也是无量无边,想证得无量无边的佛陀的果位,因为成佛的时候,实际上是像哪里有所知,佛就会在那里,佛就是遍满一切,我们成佛的时候就是遍满一切,不是高高的坐在一个地方享受,所谓佛陀果位是无处不在的。为什么?因为这样佛才能利益一切如母有情。菩萨所追求的佛陀的果位来说也是无量无边。
这三个就是相当于将要得到的追求,恒时利益的众生也没有限,然后能利益者佛陀果位也是没有界限。前面这三句就讲到这将来想得到的。
“作无量善法”:现在他的修行呢,就没有一个法没有修的,所修的法也是无量无边。因为证得的佛陀的果位无量无边,所以因——所修的法也是无量无边。
(二)结合密乘解释四无量
这四个里面的后两个——佛陀的果位无量无边、所修的法无量无边,像这样子表达的时候,为了解这个,我们密法里面就会解释到光明心、然后跟它体性一的五彩色本来的气,这种力量就可以描述所证得的佛陀果位无量无边(“求无量菩提”);一样,所修的法,我们任一个生活、所作所为都可以成为修行。(“作无量善法”)
从密法就可以修到这样,真正要修第四个——所修的法无量无边,一切的行为成为修行的话才可以做到,那就需要密乘。不管我们的睡也好,梦也好,白天醒的当中也好,一切变成修行当中,一切行为变成修行。
《中观宝鬘论》中显教的阶段菩萨行怎么修?虽然有具备四种无量无边,或者不可思议这样描述,实际真正具备还是需要密法。《中观宝鬘论》的这四句“诸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求无量菩提,作无量善法”是我们常常听到的。
我们这样想,平常“为利众生愿成佛”,对佛陀的果位好像一个我得到高高的位置,这个有点变成自私的心生起,好像是自利的感觉。这里说的“求无量菩提”的时候,那就没有办法想高高的位置,而是无处不在的佛陀的果位。那样子对佛陀果位的认识就不会生起自私的心,因为要利益无量众生,所以要无处不在的这种本能。这四句里面对我们这方面也有帮助,求无量菩提这方面有帮助。“作无量善法”就是24小时作的一切变成修行,就会提醒这个。
这两个都是我们学习密法的话才感觉到真的可以做到的,将来追求佛陀果位无量,这个确实是可以成办。
“诸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求无量菩提,作无量善法。”最后两个无量虽然显教里面形容菩提心是“求无量菩提”、菩萨行是“作无量善法”,但是真正的“求无量菩提”,显教的层次能不能求到也是一个问题,所谓的“作无量善法”能不能做到也是一个问题。
因为如果没有幻身,果的阶段成佛后,没有幻身的话没有无量的菩提,没有无量菩提就没有办法利无量有情,所以前面“住无量时”和“为无量有情”,是“无量菩提”能成办的。所以:①果位阶段没有幻身,就没有办法出来“无量菩提”;②没有“无量菩提”就没有办法做到“住无量时”和“为无量有情”。
所以我们显教里面说成佛,住无量时间和利无量有情,真正做到是很难解释通的。密教讲的幻身,就是有十二个比喻,上次提到如水月,水在哪里月亮就会出现在哪里,众生有缘就没有限制,幻身才有这个功能。
成佛后没有具备密乘所说的幻身的果位的话,住无量时和利益无量有情没有办法,这样的事是无量菩提才能作,所以第三句是“求无量菩提”,前面两句是以第三句——没有界限的菩提的果位来成办,相当于幻身有的话才有。
密乘我们学到幻身,心里面满满的有那种信心,住无量时、利益无量有情,满满的有信心。密法生起菩提心是很有自信,成佛能不能利益有情是没有疑问的;显教的时候答案没有出现,所以没有那么有信心,所以菩提心方面幻身帮助很大。
一样,菩萨行是“作无量善法”。作无量善法是累积三大阿僧祇劫的资粮。以一个凡夫的凡庸的身心,要做到无量善法是很难。然后,幻身也有道位的,刚刚说的是果位的,那现在道位的圆满次第里面讲的幻身,我们学习的时候就知道,哦,有这个,那作无量善法是非常简单。
所以作无量善法的菩萨行,有了道位的幻身,那心里面充满信心,作无量善法是肯定可以,心里面充满信心。所以,学习幻身后,不管发了愿菩提心的誓言还是受了行菩提心的戒,心里面都很有自信。
传皈依与菩萨戒来说,应该要念三个偈颂:
殊胜三宝我皈依,一切罪业各各忏,
随喜众生所有善,意中受持佛菩提!
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皈依;
成办自他义利故,菩提心者当生起。
既发殊胜菩提心,我敬一切有情如上宾;
悦意行持最胜菩提行,为利众生愿证佛果位!
先说明这三个偈颂,有两种念法,有只念第一偈不念后面两个偈颂的。只念第一个等于代替三个,全部包含受皈依与五戒与菩萨戒。
当然我们要了解平常菩萨戒是有前提的,就是愿菩提心的誓言是必须要有的,菩萨戒是行菩提心的菩萨戒。受菩萨戒的时候没有愿菩提心,要生起行菩提心是不可能的,所以受菩萨戒的时候百分之百前面并在一起,这两个若分开就变成三个:皈依一起的五戒、愿菩提心的誓言、行菩提心的菩萨戒三个。这三个偈颂来说,我们可以说:①第一个是皈依与五戒;②第二是愿菩提心与誓言;③第三是行菩提心的菩萨戒。也可以这么分,这么理解。
如果我们这么理解的话,第一个偈颂里面就有讲到“意中受持佛菩提”,对这句的解释就会有变动,整个念三个偈颂是一个做法,不念三个偈颂只念第一个偈颂也有。
两种念法的时候第一偈颂第四句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如果后面两个偈颂出现第一个偈颂第四句的意思不同,不同在哪里呢?
“受持”这个词就会变成未来的词(未来时态),不是现在当下的词,如果念后面两个偈颂这个“受持”就变成 “将受持”的意思。“将”是什么时候?就是后面第二、第三偈颂的时候我要受持。如果我们不念后面两个偈颂,只念第一个偈颂,那这个“受持”就是现在当下受持的意思。平常灌顶前行的时候不会只念第一个偈颂,正行的时候因为要念诵很多,所以很多时就会略。
“意中受持佛菩提”,所谓佛与菩提,意中受持佛、意中受持菩提是分开的。意中受持佛,等于愿菩提心;意中受持菩提是行菩提心。可能翻译成“菩提”有点怪,藏文里面菩提萨埵,这边是菩提萨埵的略(称),等于意中受持菩萨,讲的是菩萨的行为,即我要做到跟菩萨一样的行为。“意中受持佛”是我们心里面要证得佛果位的愿望;后面的菩提是菩萨(行)的意思,且是我的行为完全与菩萨一样,意中受持菩萨,等于我的行为要改变的意思,菩提等于行菩提心的菩萨戒(我要)受持的意思。
“意中受持佛菩提”的时候,相当于先跟面前的佛菩萨说,我将在您面前受愿菩提心与菩萨戒,第二与第三就分开,第二是愿菩提心的誓言、第三是行菩提心的菩萨戒。
所谓的愿菩提心的誓言与行菩提心的菩萨戒主要抓什么?
既发殊胜菩提心,我敬一切有情如上宾;
悦意行持最胜菩提行,为利众生愿证佛果位!
行菩提心的誓言主要是“悦意行持最胜菩提行”,念这个的时候你们心里面要想菩萨的行为是最殊胜、最完美的,要有这种非常欣赏的心,然后我们答应行持,应该写作“行持最胜悦意菩提行”——最殊胜的、最悦意、最完美的行。重点是这句“悦意行持最胜菩提行”,念的时候要想受行菩提心的菩萨戒。
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皈依;
成办自他义利故,菩提心者当生起。
前面的“菩提心者当生起”,就是愿菩提心当下要生起。为什么我当下要生起的原因是:我有看到菩提心对自己也好、对他人也好,没有比菩提心更好的,我非常明白菩提心对自、对他是最好的。我看得明白,所以我要发菩提心。“成办自他义利故,菩提心者当生起。”这句是第二偈颂的重点。
殊胜三宝我皈依,一切罪业各各忏,
随喜众生所有善,意中受持佛菩提!
第一偈的重点是第一句“殊胜三宝我皈依”,里面也要涵盖五戒,皈依与五戒并在一起。五戒里面首先第一个是不喝酒,我平常建议不需要守到一滴不喝,只要不喝醉就好,我是跟尊者学,尊者也是跟他老师学的,有时候去餐厅或接待客人不得不喝,当然能一滴不碰是非常好的。这是五戒的第一个,其他看自己能受多少,受二、三、四、五个都可以。本身就是需要具备别解脱戒(才可受菩萨戒),五戒是否完整无所谓,不具备别解脱戒则不能受菩萨戒。
4. 详释第①偈:
殊胜三宝我皈依,一切罪业各各忏,
随喜众生所有善,意中受持佛菩提!
今天我们就是这样受,先念“殊胜三宝我皈依”三遍,想皈依与五戒并在一起皈依是对境,五戒是它的学处,如此来(受戒)。合掌受皈依与五戒,有些同学可能过去受过没有好好守护,(重新受戒)能恢复,以新的戒来清净;有的可能以前受两个,今天加三个那样也可以。
在殊胜的佛菩萨面前勇敢地、特别以改变自己的方向去受。受了五戒之后有时候(我们)会想,不在佛堂里面喝酒佛看不到(笑),不要这样想,真正的佛有幻身,无处不在,真正成佛没有我的样子,是一个能量当中,处处都在的。
有时候我想回教徒好象更虔诚,是不是(因为)他们觉得阿拉处处都在,所以更虔诚一点?我们(可能)觉得佛只在佛堂,别处不在就更放逸。其实更严重的是因果,谁看得见、看不见没有关系,想了、做了因就种下去了,跑不掉的。你以为隐秘,其实越隐秘越糟糕,因果是处处逃不掉的。三宝也好、业果法则本身也好,都是处处在的,承诺之后内心里面要明白要好好遵守。
更上一层,我们要接触菩萨的菩提心、菩萨行这些,而且刚刚我们皈依是基本的,现在是菩萨的皈依更高的。后面是菩萨的皈依、菩萨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三个。
菩萨的皈依的差别在哪里呢?是为了成佛、为利益一切有情皈依,平常念的“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三大寺平常先念大、小乘共的皈依如“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后就是“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直至菩提我皈依”,先念的就是基本的皈依——大小乘共同的,刚刚“殊胜三宝我皈依”就是基本的。
“一切罪业各各忏,随喜众生所有善”:未来要做的是非常高的菩萨的皈依、菩萨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这三个。我们修的时候与法相当有一个距离,所以需要顺缘具足、逆缘去除,为这两个事情要“一切罪业各各忏,随喜众生所有善”,忏悔是为了修菩萨的皈依、愿菩提心、菩萨行。为了修这些有无量的障碍,都是过去的业,所以要以忏悔来,从内心里面想去除这些障碍。为此念三遍“一切罪业各各忏”,好好观想面前坛城、这些障碍的来源的业就忏悔。
再来对顺缘具备要随喜,是立刻马上会有的作用。随喜的对象如寂天菩萨等等,这些菩萨的发心、行为太完美了,内心非常欣赏来随喜。随喜的时候要有“我们也跟他们一样要做到”(的心态),不是(想)我做不到,你来做,这样的随喜是达不到目的的,要内心也很想做的那种随喜,想起来如过去的寂天菩萨他们那样的。
然后再接着“意中受持佛菩提!”就如同向面前坛城报告我将要做一样,报告之后我们要(生起)大乘的愿菩提心的誓言与行菩提心的菩萨行。前面先要有对这两个方面的信心,是大乘真正的皈依——对大乘的法很有信心,大乘的法才会救我们、其他的法救不了我们。
5. 详释第②个偈颂:
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皈依;
成办自他义利故,菩提心者当生起。
“诸佛正法众中尊”的时候特别把大乘的“法”拿出来,修行大乘的法的同学就是“众中尊”,从谁给我们开示大乘的法的角度那些“佛”就是大乘的佛宝。所以对大乘的三宝认识的角度还是不一样,这样来我能真正成佛——“乃至菩提我皈依”,未成佛前必须要皈依。
大乘的皈依基础上来先受愿菩提心的誓言,念整个第二个偈颂:“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皈依;成办自他义利故,菩提心者当生起。”三遍,重点是“菩提心者当生起”。
6. 详释第③个偈颂:
既发殊胜菩提心,我敬一切有情如上宾;
悦意行持最胜菩提行,为利众生愿证佛果位!
不仅对菩提心或愿菩提心方面有信心,对菩萨行方面更有信心,因为看菩萨行才能真正成佛,菩萨行方面修缘起空的智慧度是真的可以成佛。如《心经》所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所有的菩萨真正是修般若而成佛、真正是缘起空的智慧,只有菩提心还是成不了佛的。所以我们对菩萨行更有信心,要成佛要靠它,故我们特别想修菩萨行,没有比它更好、更完美的行为——“最胜”。
念三遍“既发殊胜菩提心,我敬一切有情如上宾;悦意行持最胜菩提行,为利众生愿证佛果位!”
殊胜三宝我皈依,一切罪业各各忏,
随喜众生所有善,意中受持佛菩提!
“殊胜三宝我皈依”:略地受的时候,先第一个偈颂的皈依发心偈颂,每一句念三遍。
“一切罪业各各忏”:我们真正要修的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不管修哪个都很难,为了去除很多罪障,特别是去除自私的业障,目的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随喜众生所有善”:再来,不单单障碍去除,还要顺缘具备,要在短短时间累积善根,就要随喜,所以我们内心里面对菩萨的修行上随喜;还有菩萨心里面想的是众生能够快乐,那众生自己造一点点善业,也是他们快乐的因,我们也一样的要随喜。谁给众生造善业或者快乐的菩萨要随喜,众生自己造善业我们也要随喜。但是随喜的目的是累积福德资粮,目的是要修菩提心和菩萨行,这句也念三遍。
“意中受持佛菩提”:我们接下来就是障碍去除,顺缘具备的当下,我们真正要的是什么?菩提心和菩萨行。菩提心修的时候,愿菩提心的誓言有具备,菩提心修得非常有好处。菩提心修的时候,要愿菩提心的誓言的功德比较大,那也有愿菩提心的学处来给我们一个规则,有一个方法;菩萨行方面,如果我们受菩萨戒,就要有一个规则,以这些规则来修菩萨行修的更好。我们对愿菩提心的誓言的规则、行菩萨行的规则特别欣赏,那我要答应,这样的戒我要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