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见越深,悲心越盛

发表于: 2021-05-14 分类: 中观 标签: 师长的叮嘱

空见越深,悲心越盛


       我们学习《中论》的时候要注意一个地方:《中论》里面龙树菩萨在开始解释空性的时候也好,讲完结束的时候也好,都谈到了世尊内心里面对众生的大悲心,这等于龙树菩萨看到世尊给我们开示空性法的同时,也看到了世尊内心里面对我们的慈悲心,而且这个慈悲心是无缘的大悲心。

       我们知道大悲心分三个:缘众生的大悲心、缘法的大悲心、缘无缘的大悲心,这三个里面最殊胜、最好的是缘无缘的大悲心,也就是我们天天念《密则玛》时念的“无缘悲心大藏观世音”。这里龙树菩萨就看到了世尊内心里面的大悲心,特别是缘无缘的大悲心。

       这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这代表释迦牟尼佛内心里面证悟空性的量有多高,他以此生起的大悲心就有多大——他生起的证悟越深,对众生的大悲心就越强。

       不止是龙树菩萨,月称菩萨在《入中论》里也礼赞大悲心[1]。虽然《入中论》看起来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空性而写的书——“入中论”里的“中”是《中论》的意思嘛,它真正的意思应该是“入《中论》的论”,但是月称菩萨在《入中论》开头礼赞的是大悲心,而且他有谈到三种大悲心,这个大悲心在初、中、后都很重要。“初”是菩萨初级的修学层次,“中”是菩萨高一点的层次,“后”是菩萨成佛以后的层次,所以菩萨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一直在修大悲心。所以龙树菩萨写《中论》的观念跟月称菩萨写《入中论》的观念是相似的,在世尊给我们开示空性法的同时,他们都看到佛菩萨内心里面对空性的证悟越深,以此带来的大悲心就越强,龙树菩萨和月称菩萨都是看到了这个关系。

       我们现在还是凡夫阶段,那我们从这里应该学到什么呢?

       简单来说,我们自己的生活好的时候,不管是家庭、事业、经济哪一方面好一点的时候,应该带来对贫穷、受苦的众生的大悲心,慈悲心应该要强一点,应该是这样子;而我们并没有这样,我们是相反的,不管在家庭、事业、经济哪一方面,当我们的情况好一点的时候,就会看不起周围那些受苦的人,甚至欺负他们,不仅对他们没有慈悲心,反而对他们有种想远离的心态,实际上这是非常不对的!

       真正来说,自己情况比较好的时候,应该对情况不好的众生更慈悲,要带来更强大的慈悲心才对,我们需要这种转变,像是佛菩萨他们,当他们内心里面看到整个轮回的根——无明是多么愚痴,又看到真正的实相是什么样的,认识到那些表面的乐都是欺骗的体性,而真正的乐是无我的境界,他们越了解这些,对轮回中受苦的众生产生的慈悲心就越强,应该是这种关系,这个方面我们要多多了解和串习。

       所以我们学习空性的时候,如果有一点点了解了空性,内心里面对众生的慈悲心要更强、更有力量,要带来这种结果。不要好像小乘一样,自己对空性了解得不错的时候,就只顾自己享受快乐,对周围的一切如母有情完全没有良心的样子,那样子真是不对的!

       有时候我看到很多同学学习空性的时候,跟慈悲心都没有什么连接,好像只是为了自己学得开心,停留于自己没有烦恼的这个层面,这就要注意改进,所以我想说一下这个道理。



[1] 《入中论》:“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着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月称菩萨著,法尊法师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