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修时体悟“舒服”非常重要

发表于: 2021-05-14 分类: 道次第 标签: 精进 奢摩他 毘钵舍那

学修时体悟“舒服”非常重要


       一、佛法即真相,学习佛法即是渐次了解真相

       我们学习显教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以及密法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时候,相当于是在认识和理解一切真相,比如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认识自己所面对的众生是什么样子。

       在显教阶段,了解到我们有暇满义大的人身时就认识了自己;然后了解到无常,知道我们不是只有这一世,我们还会有来世,而且这一世做的事情和来世有着因果关系;更深一层时,我们认识到生死本身不是一个好东西,而且深入观察的话,整个轮回都是有问题的,这时就真正认识了五蕴以及自己所处的整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们在下士道、中士道阶段认识到的。

       接着,我们要认识处在轮回中的自己和众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发现众生对自己只有恩德,没有任何可抱怨的。无论众生做什么坏事都是在帮助自己,只不过因为我们自己能力不足,无法把众生所做的转化为帮助而已。这时就会认识到,对众生重视的心——菩提心,是最宝贵的。我们原来的心只是想着照顾好自己,至于“重视众生的心才最珍贵、最好”这种道理根本没有听说过,而现在我们就一层一层地认识到了。

       对此再解释的时候就涉及到奇妙的空性,再深入一层就认识到光明心的本质,一切都是它造出来的,而我们可以用光明心的力量创造幻身,再以幻身的力量创造一个内外全部清净的世界。

佛法就是把这些真相讲出来了。

       二、闻思层次的舒服,源于对整个佛法的圆满体认

       知道了这些真相之后,可能我们还是修得不怎么样,但是随着每天做功课、每天看书的串习,我们会慢慢地养成习惯,以至于如果哪一天脑子里面没有这些认知的话心就发慌、失去方向感,感觉整个人有点像被麻醉了一样失去分辨能力。

       我们每天早上起来念念六座瑜伽,把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以及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整个架构认出来之后,脑子里的整个世界就都清清楚楚了。无论是跟自己的太太、小孩或者朋友等等,也无论是自己生活的地区或者整个地球,清楚了自己跟周围这一切的关系之后,心里面就会很踏实。如果早上起来不做这些功课,就会感到脑子昏昏沉沉、没有认知能力。所以随着串习,我们就会有这种感觉和习惯。有了这种感觉的时候,不用说如果没有菩提心和空正见的证量就会不舒服了,就连没有菩提心和空正见的认知都会感觉不舒服。证量是更高级的,所以不用说证量了,现在是连没有认知都会感觉头晕晕的。后面接着再提升,即便有了菩提心和空正见的证量,但如果证量没有现行还是感觉不舒服。

       我觉得心里面一定要有这种舒服感,这很重要。我们有时候说“法喜充满”,但又不知道“法喜充满”的标准在哪里,实际上,它真正的标准就是我刚才说的:显教的三士道和密教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完整地阐释了宇宙的一切真相,所谓的佛法就是在讲这些真相,如果这些真相哪一天没有在我们脑子里显现,我们心里面就感觉不舒服、感觉很恐惧——要达到这个标准。先达到这个标准,后面慢慢提升修的层面,就获得更高级的舒服。

       三、实修层次的舒服,源于止观之力

       宗大师在《广论》的奢摩他里提到,所有一切显密、大小乘的证量都是由止观来成就的,意思是一切的法都跟“舒服”有关系。止观的“止”,意思是不受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相违品的负面干扰,有干扰就会不舒服,没有干扰的时候才会有一种舒服,这就是奢摩他的意思。然后更高级的舒服是正面的,是由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智慧透彻地看到真相而带来的一种舒服,这个就是毗钵舍那。所以奢摩他的舒服是身心轻安的舒服,跟毗钵舍那的舒服不一样,毗钵舍那的舒服是远离各种无明和烦恼之后带来的舒服。

       奢摩他很强调舒服,我们一旦体会到这种舒服之后,那你没有这个舒服就会受不了。所以体会到舒服很重要,比如下士道的法为什么需要止观的力量呢?因为真正生起下士道的证量需要让心续和法完全结合,完全结合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下士道的法,内心就受不了,心要达到这种层次。达到这种层次需要两个方面

       (一)先是下士道的相违品——业果方面的无明、很粗糙的那些烦恼一旦出现,心就完全受不了;相违品不出现的时候,心就很舒服,要先体会到这个,这就是修下士道需要的奢摩他。(二)然后是正面的,看到业果之后很有信心,不仅对业果看得很清楚,而且也有遵守,内心为来世准备的很好,甚至几乎能看到自己的下一世,这个时候内心的舒服就是毗钵舍那的舒服。

       所以在三宝和业果方面,我们内心里面要特别有一种好像“看到”的感觉,这就是下士道的毗婆舍那。这种“看到”需要自己修,而且越修对三宝和业果就越有信心。当书里面讲的下士道的法真的在自己的体悟当中达到“看见”这种层次的时候,那你就没有办法离开下士道的法了。这就是下士道的法跟止观的关系。

       同理,中士道、上士道、密乘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也是一样。所以,体悟到“舒服”,这个是很重要的。

       四、初学者要先努力体悟到“闻思层面的舒服”

       大家学习佛法很久了,天天念祈请文、也天天学习,但如何用佛法帮助我们获得提升就需要做到我刚才说的那样。当然,我刚才和你们说了止观跟法之间的关系,那更早的闻思阶段也需要一种舒服感。

       我在开头时说到,闻思阶段如果对佛法有完整的认知就感觉舒服,如果没有就感觉不舒服,这是闻思层面的。修的层面更高级了,首先需要内心里面真的远离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相违品才舒服,没有远离就不舒服;然后从正面来说是智慧通了,由毗钵舍那带来的一种舒服。

       所以我们要这样一层一层地成长,先在闻思阶段一直慢慢累积正面的认知,把它完整起来,完整了之后就有一种舒服,如果没有这个完整的认知内心就受不了,我们需要有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