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利众生”才是重点
我们念皈依发心“我以闻法诸资粮,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时候,心里面重点是要想到“为利众生”,这个要特别注意。“为利众生”不是一种借口,不是说好像主要因为我要成佛,所以我才要利益众生,不是那样子的。
真正的菩萨行,内心里面再没有比利益众生这件事更重要的了——成佛之前想利益众生,成佛之后更想利益众生,等于要恒时利益一切如母有情,那样的心态才叫菩萨行,所以念皈依发心的时候,“为利众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如果想着我为了自己得到什么而“愿成佛”,这种感觉是不对的。也可以说,心里面完全没有为了自己的那种我,我完全变成一切如母有情的一个仆人——不是为了自己而做什么事,这是菩萨真正想要的!
所以我们平常念皈依发心的时候,对菩提心理解的重点是:内心里面真正想要的是利益众生,以这个为主,不是为了我自己要得到什么。我们自己要特别对菩提心的理解进行纠正,平常调整意乐的时候也特别要在这个方面加强,这样才能比较靠近正确的菩提心。不然的话,我们念皈依发心的时候,好像我为了要成佛,所以我要学习佛法——成佛是为了我得到一个好处,这个完全是自私的心态。如果是这样子,意乐就根本不是好的心,有可能是恶的、非常自私的一种心,把身边的众生舍弃的这种心态是可怕的。我们调整意乐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二、好好观察自己的意乐,莫让做功课变成造恶业
我们每天做功课、念经、持咒的时候,到底是在造善业还是造恶业呢?这要好好观察自己的意乐。
以前每年年底,经济状况不错的一些家庭常常请僧团帮忙做除障法会,做除障的时候,魔在哪里,朵玛就往哪里丢。有一位修行者叫班公甲格西,他做除障的时候就把朵玛丢在这家主人的怀里,因为家里最主要的这位功德主内心里面很自私、对自己特别执着的话,那所有的问题和障碍都来了,所以班公甲就丢在那个上面。可能当下那个人心里面非常不舒服,感觉除障朵玛丢在他身上好像是消灭他的样子,但实际上这样对他们家才是最好的,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修法。
一样的,我们的问题都来源于自己内心里面的自私心。尊者也常常说,我们念各种仪轨、持各种咒等等来祈求佛菩萨,但我们真正在为谁修法呢?为我的自私心!为我的我执!我们把我执跟我爱执放在最里面,然后为了保护这两个而求佛菩萨来协助自己达成愿望,这种为我执、我爱执服务的状态就等于在造恶业,功课做了一大堆,都是在造恶业。
三、调整好意乐后研阅修心教授,调心效果更好
相对来说,我们读读《菩提道次第广论》、《入菩萨行论》这些修心的书或者看一些开示的时候,真的有一点对治内心烦恼的感觉,这个是有真的修行。
我的意思是,做功课不见得能马上连接到调心,看书的时候却可以直接连接到调心,所以就做功课和看书这两个的价值来说,感觉看书对自己的帮助比较大。我们看书的时候,能够很正确地调整意乐的话,看书的效果更好。
我自己觉得虽然每天做很多功课,但是真正对自己有效果的话,不如好好看一看这些修心的书,看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左右,这个效果更好。加上前面的意乐我们能调整得很好的话,那效果就更好!
做功课的时候,比较容易会变成服务我执跟我爱执,看书的时候就没有那么严重。当然,如果想着:“我看书是为了今世比别人更厉害、更通达经论”,那也没有造善业。我们看书应当是为了让心更善,更减少自私心,跟周围的人更和谐,让他们更舒服,为了这些目的我们多看书、多提升自己的心,那就很有意义。
做功课的时候,如果意乐调整的很好的话,那可以说是实修,它不单单是闻思的层面,也是修的层面,或者说是在止观双修当中。尊者说过他在做时轮金刚灌顶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奢摩他功夫还不错,做仪轨的时候从头到尾都没什么感觉就做完了。这就是专注不散乱带来的身心轻安,虽然自入坛城仪轨念了几个小时,但他感觉刚上法座没多久就念完了。
我们平常做功课实际上就是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双运(止观双运)的修行,真正会修行就是这样。我们做功课的时候不要好像:“这个是我已经承诺的东西,我不得不做啦,不做对自己不好啦。”这种就根本没有修啦。修的意思是内心起码要欢喜,很想做这个仪轨,这是最基本的。然后再加上认真的观想,不散乱地安住于当下的状态,心深入到仪轨里面一层一层地观想,内心感觉很舒服很圆满,真正做功课是这样的。当然这是很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