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 •发心

发表于: 2021-05-14 分类: 道次第 标签: 调整动机

1. 四句偈:因为常常出现,所以它更重要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这个偈颂我们非常重视,所以不管自己做功课也好、听法也好,每个阶段前面都一直念。我们要记得,不要把天天一直念当成一种平常(的习惯)就不重视——不是这样子,应该要反过来:天天念是表示我们非常重视的意思。天天念的意思是什么?它是这么这么重要,它要提醒我们这个。

        无论打开什么书,仪轨前面都一直有这四句,所以不要认为太平常的缘故就对它不重要,不要变成这样子;应该反过来,天天这样念的缘故,就更重视。所以要把天天念变成是对我们的提醒:“它又来了,我要重视”。我有时候觉得对一直出现的会变得有点不重视,比如天天见到老师就感觉无所谓,如果是一年见一次就感觉很珍贵。实际上也可以用另一种逻辑,大乘是无边正理,从什么角度都可以推。天天一直念表示太重要了,没有它不行,所以要用另外一种逻辑来推,提醒我们更重视。它又出来的时候我们心里面要马上认识:“这个太重要了!”

        这是我的一个想法,我们不要因为太平常,所以觉得不重要;应该是太常常出现,所以太重要了。要反过来认识,我觉得这样对我们比较有帮助。

2. 认识什么是皈依

        念皈依和发心的时候,皈依等于总的一个因果的价值,因果的规则:依什么(因),然后会有什么成果。

        这个道理我常常讲,我们要的果是圆满,所谓的圆满是自他什么都圆满,那就是佛陀的果位。俗话说:“我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实际我们不知道自己要的就是佛陀的果位,只是我们自己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而已。无始以来我们要的是圆满,一直分析的话成佛才是圆满的,轮回里面没有一个是圆满的,所以我们只是不知道自己要的原来就是佛陀的果位,这个要清楚。所以自己清楚的话,我们所追求的果就是成佛,这个就是我们要的。

        要这个的话,那它的因是什么呢?近取因是法,俱生缘是佛和僧。所以皈依三宝的意思是什么呢?依法宝是近取因,依佛宝和僧宝是俱生缘。清楚了我们所要追求的果需要什么样的因缘之后,心里面选择“我要这个因缘”——这就是皈依。所谓的皈依,就是将整体的因果法则在内心里面建立起来,真正的皈依就是这样子。

        皈依如果变成到一些佛像或者上师面前祈求的话,那就有点是外道的皈依,不是真正的皈依。真正佛教的皈依不是求外,我们主要是自己修,然后自己可以成就,这个是内道。佛教所谓的“内”,是以自己的力量来成办,“内”是靠自己的意思,“外道”是求外面的意思。我们面前一堆佛菩萨,然后我们一直求他们帮助,那我们的很多想法里面几乎都跟外道差不多了。

        所以皈依是内道与外道的分别(分水岭),有皈依就是内道,没有皈依就是外道。这个意思是什么?如果清楚我们刚才说的因果法则,那就会清楚是不是佛教徒的界限。对面前佛菩萨的形象供啊拜啊这些没有办法分辨是外道还是内道,真正的皈依是要清楚我们整体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来追求寻找,这一个整体的架构来说就是所谓的皈依。

3. 认识大乘的不共皈依与发心

        然后是发心,就是比较具体地认出来,认出来什么呢?认出来真正追求的法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见,或者说菩提心和菩萨行。因为空正见就是菩萨行里面的智慧度,有时候我们把空正见拿出来简化说成菩提心和空正见,但实际上讲空正见的时候包含了六度。所以要认清楚,真正带来成佛的是这个法,当我们特别具体地认出来的时候就开始要发心。

        平常我们说(以)大乘的不共皈依,才要发大乘的菩提心,所以大乘的不共皈依相当于具体认出来法宝——菩提心和菩萨行,然后对这个很有信心,这个就叫大乘不共的皈依。很有信心之后,实际开始修菩提心和菩萨行,这个就等于具体的行动起来了。

        所以皈依是总,大乘的不共皈依是别。大乘不共的皈依和发心有关系,发心是实际行动,不共的皈依是对菩提心很有信心。《入行论》第一品就是对菩提心很有信心,这是建立大乘的不共皈依;然后第三品发菩提心的时候就是实际的行动,不止是对菩提心很有信心,而且自己直接发菩提心。皈依发心整体是这个意思。

4. 皈依发心摄持生活

        另外也可以这么说,皈依就等于中士道,发心的时候变成上士道。我刚刚说皈依是总、发心是别,现在是另外一种理解:皈依是下、中士道,发心是上士道。所以念“诸佛正法众中尊......”的时候含摄了整个菩提道次第,但同时要了解一个道理,下士道必须要结合中士道,中士道必须要结合上士道,宗大师在道次第里面就是这么引导的。比如下士道不可以不共,意思是要和中士道结合;中士道也不可以不共,意思是要结合上士道,这是宗大师教我们的。

        我们可以再加一个东西,我们世间的、今世的事情也不要变成不共的,要变成和下士道结合。我觉得这个更重要,因为下士道有没有结合中士道,是先有了下士道再说的,我们没有下士道(笑),我们有的是什么呢?我们有的是今世的名啊利啊、吃啊穿啊、要赚钱......这就是我们眼前的,我们眼前没有下士道。

        如果我们已经有下士道的话,那就可以说你的下士道不要变成不共的,而现在你没有下士道,那就先别谈共不共啦,你还没有嘛(笑)。所以你有了下士道才谈得到担心会不会变成不共的,那我们现在还没有,也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所以我们应该在下士道前面再加一个,平常我们和别人的差别。别人工作、赚钱等等家庭和事业的事情,没有和来世结合,而我们学佛的人将这个跟来世结合,就等于今世的世间和来世的世间结合。如果今世的世间都没有做的话,那先不用说高的那些出世间的佛法了,连今世都做得不怎么样,对人、对工作或者对家庭什么都不负责,很烂的一个人,然后借用佛法来穿另外一个衣服,自己装成那种就更不对了。

        所以今世世间的事,是在有的当下才可以说它和来世结合,比如自己跟家人互动、自己工作赚钱的时候,我们心里面一定有收获,家庭互动好的时候很幸福,工作做得顺利的时候也感觉很舒服。这两个顺利的时候自己心里面就看得到,没有这两个的话我就没有办法真正地修行。如果家庭很好、工作也很好,那我的修行就很有一个环境,这是我们自己在每天的感受当中可以认出来的。所以我们来世还想要一个家庭、事业都相当不错的环境——我必须要,没有这个就没办法修行。我们不要以贪心想:“我现在要有这种环境,我来世还要”,而是要看和修行有没有关系,看了之后推理我来世还要好的环境。

        所以我们为今世赚钱努力也好,为家庭和谐努力也好,大家都是为这一切付出嘛,那我们付出的时候不要和世间人一样,我们不要变成完全不相信来世、解脱和成佛这些,我们是有相信,而且心里面更重视解脱跟成佛,今世的这些顺利都是顺缘,一样的,来世的顺利也是一种顺缘。这样常常认知的话,就是前面提的:下士道结合中士道,中士道结合上士道,然后前面再加上世间结合下士道。

        所以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常常认这个,工作不是只有赚到钱就已经究竟了,不是,我这个(赚钱)是要具备一个顺缘而已,它不是究竟的。家庭幸福已经究竟了吗?根本不是,它是一个顺缘而已。我们真正究竟的是修行跟解脱成佛,为了解脱成佛,我不止今世努力,我来世也要努力,所以我来世的家庭、事业全部都要顺利,这是必须具备的顺缘。有那种心态的话,那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里面就一直有皈依发心的摄持,工作和生活本身就可以说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