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装”折射出我们的问题:缺乏信心
所谓的修行,我们会想到要好好地改变心,从意乐到行为都要认真地调整,这种想法当然是很好的,但同时我们自己会有一种“有难度”的感觉。
实际上也确实有难度,调整意乐不是那么容易的。平常想让心不生起烦恼、不那么自私,让心放下(执着),多关心周围的有情......这些确实是难做到。但同时我们要了解,有时我们好像有一点把修行当成给自己洗脑——这是不对的。
“我要认真地给自己洗脑”,这样想的时候,修行就好像是在装。所以改变自己的想法时,就感觉自己在洗脑、在装。这些想法自然会造成心里面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可以真的改变、彻底改变,只会认为“这只是短暂的洗脑而已”、“我在短暂地装而已”。
“装”本身(的意思)是不会真的变成这样,所以如果我们修行的同时有这种想法,那我们对“我的心可以彻底变成菩提心”、“我的想法可以彻底变成空正见”不怎么有信心。对这些没有信心,是非常不好的。
二、建立“我一定能成就如来”之自信
我们虽然很认真,但心里面却只是认为:“我暂时做一下、暂住一下”,至于能暂住多久呢?心里根本没有信心——没有信心是特别不好的。所以我是这么想的:
1、一切众生必定能成就如来的原理
我们都称佛为“如来”,“如来”是什么意思呢?佛没有什么特别伟大的,他只是对对境的二谛——法的表相和实相完全接受了,这就叫如来。所谓的“如”,指法是什么样子,然后他的心完全融入、到达法里面。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没有什么特别的,他只是完全接受了大自然的本质,他的认识跟本质完全没有冲突、完全一模一样,这就是佛。
我们能不能做到这个呢?肯定可以。如果你做不到这个,那肯定会不舒服,因为你会一直产生冲突,你没办法跟大自然变成一体。左边也冲突,右边也冲突,什么都处在矛盾冲突当中,所以所有的众生最后都不得不成佛,不得不接受法的表相和实相。当我们的心跟法的表相和实相之间完全没有距离时,就变成如来了。这是我们肯定能做到的。
所以我们做不做得到菩提心?肯定做得到,这是应当的。看看自己跟众生的关系——你不得不生起菩提心,你不想生起菩提心都没办法,这时你自然会生起菩提心!一样的,诸法(包括有境的补特伽罗、对境的世界),一切最终都是施设义找不到,我们看看这个道理的时候——你不得不生起空正见,你心里面没办法没有空正见!
我们心里生起菩提心、空正见,这永远是理所应当的道理。所以我们心里面要有信心,如果修的时候一直处在没信心的状态,我觉得这肯定是(不对)。
2、成就之路始于“我能”之自信
在十一个善心所里,第一个就讲“信”。“信”里面有清净信(于有德清净为体)、相信信(于有体忍可为体)、希望信(于有能希望为体)。最后这个“能不能的信(希望信)”是最关键的。
“我能不能发菩提心”、“我的心能不能永远变成菩提心的状态,永远变成空正见的状态”,如果你没有信心,那你后面的修行不会有什么发展。所以第一个信心所是最根本的,一旦具备了它,后面所有的(善心所)都能发展出来;而是否具备信心所,又在于是否具备“我能”的自信(希望信),一旦具备了这个,后面的(善心所)全都容易发展。
我觉得我们都缺乏这种自信,虽然是在修行,但自己的心根本是在没有信心的状态当中,这个要注意。
三、建立“我一定能生起一切无颠倒心”之自信
刚才说到对如来的“如”,我就解释为缘起——世俗谛方面,还有空——胜义谛方面,从两个方面解释。心跟对境的缘起空完全一体时,就成佛了,这个算是很高的。
如果把这个道理套过来,像天天念的三大义祈求:“从不恭敬善知识起,迄至明增近得三之细微二显之间,所有颠倒心,祈请加持迅速遮除。从恭敬善知识起,迄至无学双运之间所有无颠倒心,祈请加持顺利生起。”从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依师开始,一直到《密宗道次第广论》的无学双运(佛的果位),一切都是无颠倒的;从与依师相反的不依师,到密乘里与明增近得相反的,全都是颠倒心。
所谓的颠倒和无颠倒是什么意思呢?颠倒指我们的心跟实际不符合,无颠倒指心跟(对境)那边的道理非常符合。无颠倒心肯定可以生起,而且生起之后永远不会变。
所以我们要特别有信心,修的时候不要感觉虚虚的、没有信心,这种心态非常不好。有时候一说调整意乐,我们就心想:“我先装一下”,打从心底里没有信心,只是在那里装,这是特别不对的一种事情。我们要特别认识自己的缺点。
所以我刚刚说的如来的“如”里面也可以包含从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无学双运的果位,“来”是说我们的心永远跟这个结合,完全接受了大自然的状态,没有一个不符合,这就叫“如来”。
我觉得这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