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念的《释迦佛赞》开头讲到:“如来应供正等觉”,这句话应该如何思维呢?
目前我们看过龙树菩萨、莲花戒论师对这句话的解释,这两种解释是祖师大德的解释中比较可靠的。
一、两种“解释”角度
莲花戒论师把“如来应供正等觉”分成三段来理解:第一段“如来”,是指佛的色身;第二段“应供”,是指断方面的法身;第三段“正等觉”,是指证方面的法身。等于是先讲佛的色身,后讲佛的法身。
龙树菩萨把“如来应供正等觉”分成四段来理解:如来、应供、正、等觉。他完全没有讲到佛的色身,全都是讲佛的法身。首先,“如来”指的是佛的空正见,也可以说佛的心——佛的心遍入诸法的实相。然后是解释“应供”和“正”这两个层次。后面的“等觉”是最上面、无上的层次。“应供”和“正”是指一层一层胜过下面,比如“应供”的时候会胜过什么,“正”的时候会胜过什么,最后“等觉”时就完全达到无上、最高,谁都没办法跟它平等。“如来”是有法——佛的心;“应供”、“正”是佛的心成长的过程;“等觉”是到了无上的位置。龙树对法身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在经论里可以看到。
二、两种“实修”角度
接着我说一下这些内涵怎么用在我们平常的修行上。
我们前年读的龙树菩萨对《三十五佛忏》的解释[1],还有最近读的莲花戒论师对《金刚经》的解释[2]里都讲到了“如来”、“应供”、“正等觉”。经书里是如何解释的我们都已经知道了。那现在要怎么跟实修结合呢?
(一)以莲花戒论师的解释实修
从莲花戒论师的这个解释来说,我自己认为他是先讲佛的色身,然后讲佛的法身。这里面的道理是什么呢?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先要想“为利众生”,然后再想“愿成佛”;我们不可以先想“愿成佛”,再想“为利众生”。这是有次第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就讲先要生起利他的心,后面再生起自利的心——不可以先想着“我自己要成佛”,然后再想“利益众生”,这是不对的。实际上的顺序来说,是自己先成佛,然后再利益众生。但是我们脑子里想的时候不可以这么想,我们必须要反过来——先想“我要利益众生”,再想“我要成佛”。如果没有这么想的话,那就不叫菩提心,有可能变成我爱执了。
在大威德金刚的仪轨里,讲三身为道用之前,要先念四无量心:“祈愿一切有情悉皆具足安乐,祈愿一切有情悉皆远离痛苦,祈愿一切有情永不远离安乐,祈愿一切有情安住不被世间八法以及二取分别动摇之平等舍”,念完这个之后马上念转三身为道用。“嗡 娑巴瓦旭哒 萨瓦哒嘛 娑巴瓦旭多杭”是观想对境的空性,“嗡 修哇吶达 嘉哪 班杂松帕瓦 唉玛郭杭”是观想有境的光明心,二者结合后安住入定,这就是修法身为道用。那在此之前为什么要念四无量心呢?这就像我们天天念的“为利众生”,然后“愿成佛”。一样的道理,我们先发四无量心,然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要成佛。成佛来说,主要是法身,所以要修法身为道用。所以这里的重点是:先要想利益众生,然后为了利益众生不得不成佛。而真正的佛是法身,所以不得不求法身的果位。
所以按照莲花戒论师的解释,“如来”是佛的色身,“应供”、“正等觉”是佛的法身。为了“如来”,我们先要得到佛的法身。法身方面,“应供”是断方面的,“正等觉”是证方面的。如果以莲花戒论师的角度,我们平常念“如来、应供、正等觉”的时候怎么跟心结合呢?就是要在心里面提醒自己:我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
与此相似,《修心七义》中讲到:“错显观四身”,我们所有世俗的显现都要观佛的四身(两个色身、两个法身):“无体”是佛的自性法身,“无生”是佛的智慧法身,“无灭”是佛的报身,“无住”是佛的化身。其中,为什么讲“无住”是佛的化身呢?因为佛的化身无处不在,处处都有。“如来”,完全自在地来去,不受任何东西遮挡。虽然从佛的报身角度也会讲佛的色身,但是从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说,化身是更重要的,它特别体现了利益众生的功能。
以上是莲花戒论师对“如来”、“应供”、“正等觉”的解释。我们虽然天天念这几个词,但如果不懂里面的道理,我觉得很可惜。这个道理应该用在如何发菩提心上,所以我们要记住:“如来”、“应供”、“正等觉”是告诉我们如何发菩提心——先生起利他的欲求心,然后再生起自利的欲求。这个顺序颠倒了的话,没有办法发菩提心;顺序正确了,才是发菩提心。
(二)以龙树菩萨的解释实修
另一种是龙树菩萨的解释,还有印度一位修尊胜佛母修得很好的祖师也是这样解释。龙树菩萨的解释分四段:“如来”、“应供”、“正”、“等觉”。这要怎么跟平常的实修结合呢?
我们前面解释说“如来”、“应供”、“正等觉”是先要想为利众生,然后再想我要成佛;而现在龙树菩萨对“如来”、“应供”、“正”、“等觉”的解释是表达如何成佛。
第一个,“如来”相当于佛的心。也可说佛的心和我们的心之间是以“如来”连接的。“如来”这个词里面,“如”指如所有性,“来”指我们成佛的时候心达到了如所有性。这里的“如所有性”并不是指所有法上的如所有性,它主要指我们“心”上的如所有性。
以前在《般若八事七十义》里我们讲过大乘正行所依处——自性住种姓。比如一个菩萨,不管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或者修道,他在修行上是怎么样成长的呢?主要是“他的心”入了“他自己内心上的空性”——在这个空性中一直入定、一直入定,然后“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自己的心”一直入于“自己心上的空性”,常常这样入定,最后永远入在那里就是成佛了,就变成“如来”了。这等于是在讲“心的本性”跟我们将来成佛时“圆满的心”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所以所谓的“如来”,它一方面点到了我们将来成佛时“佛的心”是什么样子的,另一方面也点到了“佛的心”跟我们“现在的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初步点到了我们的心可以觉悟,具有变成一切遍智的本性,或者说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佛。
后面讲到“应供”、“正”、“等觉”这三个。龙树菩萨解释“等觉”是最后无上的位置,“应供”和“正”是达到无上之前的阶段。
在显教里面,修行的一个关键是什么呢?
比如《三主要道》里面关于出离心、菩提心各有三个偈颂,关于空正见有五个偈颂。讲出离心的时候,第一个偈颂讲我们必须要修出离心,不修不行;第二个偈颂讲如何生起出离心,或者说修出离心的方式;第三个偈颂讲出离心要达到何种层次,生起出离心的标准。其中,第二个偈颂:“暇满难得寿命无空闲,意修能遮今世之贪图,业果不欺轮回诸痛苦,数思能遮来世之贪图。”这里讲到要去除两个贪:今世贪、后世贪。去除今世贪是“应供”,去除后世贪也是一个“应供”。再加一个“应供”的话,我们要去除我爱执,或者说要去除中士道对涅槃的贪——自私地想着我要脱离轮回的贪。所以“应供”讲的是去除。
“正”,讲的是去除之后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比如修下士道的法时要去除今世贪,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生起后世贪。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否则会变成“邪”,或者说“不正”。一样的,我们去除后世贪的时候,心里要生起对轮回的厌恶,但同时要注意挡住我爱执——唯求自己脱离轮回的心,不然我们的出离心就变成“邪”、“不正”。
这是以我们的程度来修“应供”和“正”。“应供”指要去除的,同时要“正”,不要“邪”。修下士道的时候有一个“应供”的对境,但是也要“正”;修中士道的时候也是这样,如果做到“应供”和“正”结合,那等于你已经在修菩萨行了。
上士道时,“应供”是指去除我执、我爱执,或者说修菩提心、空正见。“正”是指修菩提心的时候,需要空正见来协助;修空正见的时候,需要菩提心来协助。就像《般若经》里面说的,没有菩提心的空正见是魔,没有空正见的菩提心也是魔,这就是在说:修菩提心的时候虽然有应供我爱执,但是必须要有空正见来摄持才“正”;修空正见的时候虽然有应供我执,但是必须要由菩提心来摄持才“正”。这是上士道层面的要求。
所以我觉得,“应供”和“正”把下、中、上士道各个修行层次的关键讲出来了。我们把下、中、上士道的“应供”和“正”都做到的结果就是后面的“等觉”。前面的“如来”是佛性,后面的“等觉”是结果,中间的“应供”和“正”是下、中、上士道我们要去除、要注意纠正什么。
三、跟我们最有关系的修行
“如来应供正等觉”是我们天天念的,如果透过这些词能对我们产生帮助,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对我们现在来说,可能下士道的修行和我们最有关系。
有时候感觉我们修下士道好像变得更贪了,比如我们不仅今世想要圆满的人身、好的房子、好的家庭,这些东西我们来世还想要!换句话来说,没有修下士道之前好像只有“今世贪”,修了下士道之后连来世都要贪,“来世”也变成一个贪的对象了。这确实是贪心更强的感觉,我们不注意的话,肯定会“邪”,不是“正”。我们应该要知道,跟涅槃相比,轮回里面没有一点点好东西。为了得到涅槃,我们在还未离开轮回之前不得不用一点东西而已,我们要以这种态度来对待自己用到的那些东西。
我们重视来世不是因为贪,而是因为解脱不是仅今世就可以获得的,它需要生生世世来修。这样的话,我们就需要一个所依的环境、身体、时间等等,这样我们才可以修解脱的法。所以我们是基于这个原因才说“我想要好的来世”的,为了解脱我们不得不要来世,要以这种态度来追求来世。内心里要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包括对今世也是如此。我们今世的修行条件具备的话,不可以把这些当作究竟的目的——不仅不能当作究竟的目的,还要提醒自己这些都是不得不要的东西而已。
尊者有讲过,他不觉得真正的阿弥陀佛净土是像平常形容的那样到处充满琉璃、金银等等[3],为什么?他说连最差的修行人也一点点都看不上什么琉璃、金子,根本不会追求那些。这就是在说,在下士道的修行人眼中,根本看不上什么金银、好房子、好车子等等。连最差的修行人都不会追求这些,那在菩萨成就之后的净土里面放这些东西干嘛呢?!金子、琉璃、钻石......有什么用呢?!所以在经典里面,那些东西都是为了形容净土有多圆满不得不用而已,但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从这里可以了解,我们修下士道的时候就需要这种心态。
[1] 参见仁波切讲授的《三聚经讲解合集》(2020HK版)第4讲。
[2] 参见仁波切讲授的《金刚经讲记》(2021TP版)第9讲。
[3] 参见《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