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行要针对所修的法而转
1.1 七支供养是最有力的积资净障
七支供养里面的第七个回向是回向什么东西?把前面六支的善根回向起来,为什么要回向前面的六个呢?因为前面六个所做出来的这些善根是太重要,是非常需要的一个东西——就可以说最有力的积资净障在这里。所以最有力的积资净障是这前面的六个。
1.2 针对不同的目标要具备不同的积资净障
那我们积资净障,这是很有趣的一个东西,为什么呢?因为前面六个是针对不同的法,针对修行的不同的法类呢,它就一直会转。比如说,我的意思是,我们要修菩提心,为了这个也有积资净障该要具备;我要修空正见,为了这个也有一种该要的积资净障;我要修出离心,为了这个它也有一种积资净障,也有一种所要具备的资粮,要净除的障碍。
所要净除的障碍和该要累积的资粮相对有不同,那针对不一样的目标,它的积资净障都会变的。所以一样的道理,我们前面的这六个——礼赞、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六个呢,针对什么它会一直变?它的内容就会变。比如说,(1)你要忏悔的是什么样子的罪?针对修什么法,跟它有关系的罪就要忏悔;(2)你请转法轮要请的法是什么法?那针对你现在要修的法,从这个角度就请转法轮、请佛住世。(3)一样,从这个角度就随喜。所以针对的就不一样。所以前面的这个六个呢,一直会转,这是很有趣的一个东西。
前面的这六个不是把它变成好像一个固定的,它是一直针对目标不一样,所以它会转。所以这是自己也要会哦。为什么自己要会呢?因为,书里面没有特别的、不同的仪轨。比如说,为了修空正见你要做七支供养,一个法本念出来;为了修出离心你要做七支供养,另外一个法本念出来,这是没有的啊。大家都念的就是一个七支供养。
但是我们自己就要会,比如说我要忏悔的话,所要忏悔的罪是什么样子?要认出来吧,就是自己要会。自己不懂的话呢,有时候做的这个前行就没有什么力,好像没有什么特别针对到那个该针对的。这样子的话,那就不好。
1.3 念同样的仪轨可以有不同的目标
所以书里面那些仪轨,或者是修行的这些仪轨里面,没有把针对每一个法该要念的不同的七支供养写出来,没有这些。比如说,我们看《普贤行愿品》的七支供养也是七支供养;《兜率百尊》也是一种七支供养;《绿度母》有它七支供养;现在《入行论》里面也有它的七支供养。念这些七支供养的时候,它内容就有一点会变。所以内容变的就是,我们针对不同的法,它的这个七支供养的内容要变的意思。但是大概就这么多,不是那么多了,比如说我们为了修出离心,或者是为了修下士道,有没有一个七支供养的一个法,一个仪轨呢?没有啊,这是自己要会的。然后呢,念的时候可能就念《普贤行愿品》,但是念的时候,不要被这个字(局限),我们的想法不要太狭隘,不要这样子。字面是从一个普遍的角度想的,没有针对什么。所以自己要会怎么针对。念的时候,脑子里面要想,要特别想(这些针对)。不然,真的是没有力量。
因为,正行有没有做好,全靠前行。那前行会不会有帮助,是靠做的时候有没有针对到这个目标、有没有针对到正行,这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前行做的主要是积资净障,然后积资净障就是七支供养。那七支供养呢,做的时候如果不会做的话,那前面积资净障就不会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要懂,要会做。
2. 七支供养的次第
2.1 总的次第
还有就是七支供养的次序是蛮有意思的。❶首先,在佛菩萨面前礼敬、供养,是忏悔的一个前行的样子。❷然后忏悔了之后呢,已经干净的样子。❸干净了之后呢那就新鲜的一些该要具备的这些资粮,把它累积起来。为了这个,就是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样的一个次序做来的。
2.2 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欢喜的心越来越强烈
那还有就可以说,特别是后面的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三个,是对于“针对什么、目标是什么、修什么”这方面呢,就充满一个欢喜的心的感觉。①先就随喜,②然后呢,又好像不只随喜,好像有一点不是停留这个位置,我要往前冲的一个心理的话呢,那找老师、找佛菩萨来赶快给我开示,就是请转法轮。③然后“赶快给我开示”的这个想法,也不是只有这样子停留,更强大的话呢,永远不离开我们,那就是请佛住世。
所以就是越来越强烈,比如说,我们现在讲的随喜,出离心来说,出离心的这种修行证量,它的殊胜是不可思议的。①我们先随喜修出离心之后,②为这个方面生起更强烈的一种动力,马上就找老师请转法轮。这个请转什么法呢?就是我很急呀,我要修出离心的这个法,我很急,那就找佛菩萨。③找到佛菩萨了之后,不是一种找而已,就是心里对法更加充满欢喜(的感觉),要成长到什么程度呢?好像一点离不开,没有办法离开的这种感觉,就是请佛住世的意思。
达到这个的时候呢,好像已经有一点,对出离心的这个法上面充满欢喜的一个心就具备了。所以,就是心好像一直往上,一直、一直增,越来越充满着欢喜,也有这个意思。当然,同时也累积到很多很正面的善根。这个正面的意思是心有没有往这个方向,那就叫正面;心没有往这个方向,那就不怎么正面。所以我们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个时候呢,往那个方向越来越欢喜。心好像越来越欢喜的时候,那就该要具备的就一定要具备。
2.3 做七支供养不要只想现在、只想自己
还有我们想这个的时候呢,比如说:
(1)忏悔的时候,我们也要想过去无始以来;
(2)然后随喜的时候,不是只有随喜自己的。自己好像也不怎么有很多随喜的东西啦,就特别是要随喜高僧的证量,他们修出离心多清净、多不可思议的精进的这些,我们要想,要随喜;
(3)然后我们就很急,我想像他们一样,我需要改变,我要修行,所以就找佛菩萨。然后,找菩萨传法的时候,我们也不是只有针对“我要”,针对只有“我要”——佛菩萨,你给我开示,只有给我开示!不是这种意思。我们要想一切的众生,像我这种的人太多了,所以这样子一个请转法轮的话,那就会具备的这种正面的福德资粮特别多,就要替很多众生祈祷。
(4)然后同样,请佛住世的时候,也是替很多众生就请佛住世。就像我这种的这些众生不会修出离心,这些引导开示出离心的佛菩萨永远不可以离开。
所以像这样子想的时候呢,他所具备的福德资粮会变成更多。所以它的次序也是蛮有意思啊,这个要了解。
2.4 最殊胜的积资净障就是七支供养
所以,七支供养,我们要了解它是多重要,所以宗喀巴大师在《广论》里面有讲:最殊胜的积资净障就是七支供养。他为什么讲这句话?七支供养一定有它的一个作用,它有一个作用就是为了积资净障的一个非常有力量,又齐全,不可思议的一个次序,本身就是很齐全的一种积资净障。所以宗大师《广论》里面特别用这样子的词嘛——最殊胜的积资净障的方法就是七支供养。
所以这个是我们要好好懂的,因为我们法本本身里面没有那么多不同的版本,七支供养就只有几个,就是我们都会念的。但是这个念的时候呢,那不会用的话,那很可惜的,因为本身七支供养是多么殊胜,但是我们念的时候呢,这些没有连接,脑子里面没有特别想起来的话,那就会变成很弱。这个弱的话,正行会受很大的影响。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了解。
3. 所有正行前都要做七支供养
对,你们有的人就觉得这个七支供养是藏传的佛法,不是这样子的事呢!《普贤行愿品》也不可以说是藏传的佛法,《入行论》也不可以说是藏传的佛法。它就是印度的祖师们的一些书里面的,它是过去印度的祖师们本身很重视地修的东西。那我们怎么认它,怎么解释它?有可能藏传解释的时候,就比较重视,解释的时候,可能讲理由的时候就很广很细,有这些区别而已。
所以,现在《入行论》这边我们有了解了——修菩提心和菩萨行这个正行的前面呢,寂天菩萨建议我们要好好七支供养,要做得非常丰富。这是他《入行论》里面很明显的。就是可以说,(七支供养是)过去的那烂陀的那些祖师们呢,为了修菩提心、菩萨行的时候,很重视的一种前行,这个我们要了解。
那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推,如果为了正行修菩提心、菩萨行这样子的正行,那要做七支供养,那应该是所有的正行前面有七支供养也更好一点。不管我们要做什么样子的正行,包括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念《地藏经》,有时候念《阿弥陀经》,有时候念《药师经》,有时候念《普门品》等等,我们念的这些都是正行,是我们真正要做的,所以那个之前,我们做一个七支供养的话,肯定对这个正行帮助特别大。
所以我们要了解,就是自己家里念一些这些经的时候,前面最起码一定要念七支供养。包括比如说简单的,我们外面去放生也是前面做一下七支供养也比较好。所以不管什么样的正行,前面有一个七支供养是对正行帮助很大。当然这个不是只有念而已,要会抓到这个怎么关联?念的时候,我们要想的是什么东西?要针对什么?我们目标是什么正行?或者说,前面七支供养怎么想?这是一定要会想。如果这个不会想,那念的话,我觉得,当然一定帮助也会有了,但是相对来说,帮助不是那么大。这一定要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