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调整意乐的时候,我感觉有一个问题。
一、前事:如法地皈依、发心
1、皈依发心的作用
前面调整意乐的目的是为了后面累积到一个很好的善根。所谓的法是未来有一个善报,有这种功能的就叫善法。前面皈依的力量让我们后面所做的行为变成善法,有一个出现善报的功能。大乘不止要出现善报,而且要带来无限善报的功能。
所谓的大乘法,也可以说它的果报很大,当然“大”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释,意乐大、行为大、结果大......但是一般我们调伏意乐的时候是以皈依来让后面的行为变成佛法——变成给我们带来善报的功能。
如果前面不具备皈依意乐的话,那就没有善报的功能,还可能会有恶报。所以皈依的力量,让后面的行为变成有善报的功能;发心的力量,让后面的善报变成无限的功能。所以我们前面要好好调整听闻、学习的意乐。
2、掺杂自私心,皈依发心问题很大!
大家好像都是这么说的,上师们这么解释,书里面也这么解释,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前面发心的目的好像是为了自己,我要得到好的、无限的结果——这是一种自私的心。
为了自私的心来皈依,为了自私的心来发心,目的都是为了自己,而且后面回向的时候(很在意):“你的名字有没有写上去?”“我的名字有没有写上去?”“这是你的名单”、“这是我的名单”......哎呦,这好可怕(笑),自私的心强得不行,这有问题啊。
《修心七义》里讲菩萨有十八个三昧耶。“学处”的意思是你要学习这方面,不是一定要做的;而“三昧耶”是毫无疑问必须要做的意思。在菩萨的十八个三昧耶里就有一条:“不求于果报”,所以我们违背三昧耶了,因为我们回向的时候一直想:“我的名字有没有写上去?”“我家人的名字有没有写上去?”......很在意这些的时候,实际上是有问题的。
你不在意,你才会得到更多;你很在意,你得到的结果肯定会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了。
二、后事:如法地回向
1、掺杂自私心,回向问题很大!
我们前面想着要好好调伏意乐,不然后面会怎么样,心里面想的是“我会不会得到好果报”,后面回向的时候又想“我的名字有没有写上去”......这是有问题的!
应该怎么回向呢?不能为了自己回向,而应该为了他人回向。
我们看寂天菩萨或者普贤菩萨的祈愿文,他们没有为自己讲一句话,都是为了他人而回向的,这才正确。而我们回向的时候,第一个想起来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家人。
我们已经不是初期接触佛教的人,我们已经学了这么多,如果还那样想的话,那没有什么真正的进步。平常大家写一大堆名单出来的时候,我有点不好意思讲,担心讲了大家心里面会不舒服,所以就想:“让他们做吧”(笑),实际上这样做怪怪的。
2、怎样回向才如法?
现在我们学习前调伏了意乐,后面回向的时候应该希望周围的(众生)跟我们一样能够学到一些佛法,希望他们内心里面也能减少一些痛苦。我们虽然不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样到山中修行,但是我们脑子里面有常常思维佛法的道理,在思维当中烦恼会减少很多,面对众生会发出善意,周围的环境多多少少也有改善,这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我们自己身上是这样,那希望旁边的三个、五个......大家都能这样的话多好啊!要以这种心态来回向。
比如把我们今天学习一个小时(的收获)回向给周围的人,希望他们也能学习到佛法,这样回向比较如法。不然我们学习、念经等等全部回向到自己身上,“回向我这个样”、“回向我那个样”......这跟菩提心是完全相反的,跟菩萨行也是完全相反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祈愿文》里面有一句话:“我以如实了悟道精要,猛利大悲所引之方便,无余灭除众生心愚暗,祈愿长久执持佛圣教。”释迦牟尼佛这么珍贵的佛法,怎么样才能够长久呢?
“我以如实了悟道精要”,我们自己内心里面先要修行、改变,之后看到旁边人时,心里面自然会有一种关心:如果他们也有这样的智慧来面对烦恼多好啊!生起这样一种大悲心。然后看到周围的人没有这种能力怎么办呢?!“猛利大悲所引之方便”,这时行动会出来,“方便”是行动的意思。大悲心出来之后,我们以什么样的行动来让他们内心生起跟我们一样的智慧呢?“祈愿长久执持佛圣教”,那就要弘扬佛法,让教法长久地兴盛。
所以“长久执持佛圣教”主要是这么来的,先自己知道学修佛法对自己真的有帮助,然后对别人有一种关心,当看到别人没有这种能力的时候又有一种同情——一种特别想帮忙的心;这种心出来的时候,就要以行动做出来,以这种行动来帮助周围的人慢慢打开智慧。这样佛法会真正地由一个人传给十个人,十个人再传给十个人......慢慢地扩散,让法进入心里面,这样教法就会很长久,“佛圣教”就是这个意思。
三、期勉汝亦如是行
我心里面常常有这样的想法,一样的,我们同学心里面也应该要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想法和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我们的目的不是(执着)“我们佛教要兴盛”,不是这个意思!佛教本身有利益众生的功能,大家都应该享受这种利益,这是应该的——这个叫兴盛佛教,没有别的什么兴盛佛教。
除此之外,世间那些表面上追求“我们是佛教徒,现在佛教徒有多少......”这根本不是真正的佛教。有可能当他讲“我们是佛教徒”时,真正不是佛教徒的正是他。
真正兴盛佛教的做法,是像宗大师说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