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必备:信心与行动

发表于: 2021-05-14 分类: 中观 标签:

      刚刚念皈依发心的时候,我想说一个道理。皈依发心偈我们平常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就是皈依,“我以闻法诸资粮,为利众生愿成佛”就是发心。

(一)皈依是信心,发心是行动

      实际上,前面的皈依跟后面的发心有一个关系。那有什么样子的关系呢?前面念皈依的时候,我们应该对菩提心要有信心,要生起这个(信心)。就是皈依的时候,要对菩提心生起一种信心。❷然后后面投入,那就自己真正地发了菩提心。前面念皈依的时候应该是这个作用。

      前面念皈依“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的时候,(念到)“直至菩提我皈依”的时候,心里面特别生起一种“我恒时要依靠三宝”这样的一种信心。

      我的意思是,我们要了解,念皈依发心的时候,对前面的皈依和后面的发心中间的关系大概这样认的话,我觉得会比较好一点。是什么样子呢?当然字面上来说,前面两句是皈依,后面两句是发心,就这么分;但是内心里面这么念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它对我们内心里面有一个“变动”(的力量),它有一个“顺序”

      对于这个顺序大概这样理解:前面念皈依的时候,实际上是,先对菩提心方面非常非常有信心、生起对菩提心特别的信心,这就是皈依的阶段,就是需要这个;❷然后后面发心的时候,那就变成,我不只是停留在对菩提心有信心而已,我自己主动地开始发菩提心,有这样的意思。前面皈依和后面发心中间关系大概就是这样:后面是行动,前面是信心。

(二)皈依:对菩提心的强大信心

1 皈依的对象:菩提心的法

      那我们前面念皈依的时候,怎么理解“把它当成对菩提心生起非常强大的信心”呢?

     首先,念“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的时候,心里面“依它的心”要特别强——恒时依。

      然后,所依的对象是三宝——诸佛、正法、众中尊;那真正的三宝里面是以法宝为主;那法宝里面,又可以说菩提心的法是真的核心的法宝。所以,像《入行论》第三品第 31 偈“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形容古代做奶油的时候, 一直搅拌牛奶,牛奶的精华奶油就出来了。一样,八万四千法一直搅拌的话,它的精华出来就是菩提心的法,就有这样的形容。你们看《入行论》第三品31偈,就确实如此,佛法的核心就是这个。

      所以,我们念诵“诸法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的时候,对于“正法”,心里要特别想起菩提心的法,我们要恒时对它有信心。

2 菩提心:以因果法则取舍的智慧

      实际上换句话来说,整个宇宙有一个因果的法则,对这个法则怎么如实地取舍——即对“好的因如何取、坏的因如何舍”这个方面认识的话,就是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这个,即看到整个宇宙的因果的法则,然后我们真正地取舍。对这个菩提心,我们有时候说“缘起”就是菩提心,“空”就是空正见,缘起和空(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见)。所以,对因果的规则我们特别弄得清楚,然后以这个规则来好好取舍的智慧,这就是菩提心。    

3 对菩提心的信心:认同整个因果法则

      你相信也好,你不相信也好,实际上因果的法则就是这么存在的。所以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对菩提心的信心就是这样,就是对宇宙的因果的法则,你“明了”然后就“认可”。如果你不认可,它也不会没有,也不会变成不需要面对,不是这样的,你还是要面对。

      所以,我们心里面也同时要认清楚,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或者是对菩提心的信心,不是像迷信的信心,它完全是最有智慧的——看到整个宇宙的因果的法则,然后认同,这就是佛教讲的皈依。所以,我们念“诸法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的时候,对菩提心方面就要特别有信心。

(三)发心:在信心的基础上行动

      那有了信心后,若我们仅停留在信心的层面也不行。那我们要主动地生起菩提心,所以下面接着要念发心。所以这二者的关系就是如此。

1 不同层次的皈依

      对于皈依,我们会说到不同等级的皈依,比如下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皈依、上士道的皈依;对于上士道的皈依,我们会说显教的皈依、密教的皈依;那也可以说小乘的皈依、大乘的皈依。

      下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皈依、上士道的皈依、小乘的皈依、大乘的皈依,那个时候的皈依主要是从哪里分?是从皈依的对境——法宝那里分。皈依的对境法宝那里就会分出来:小乘的“皈依法”那里是小乘的法;大乘的“皈依法”那里是大乘的法;显教“皈依法”那里是显教的法;密乘的“皈依法”那里是密乘的法。所以,不同的皈依的层次是以“皈依法”认出来的。

      所以,我们大家应该大部分都知道,比如我们受显教的别解脱戒、显教的菩萨戒、密乘戒这三种戒的时候,前面都要受皈依。不可以说“我小乘受别解脱戒之前已经受了皈依,所以受菩萨戒的时候我不需要再受皈依了”,不是这样,受菩萨戒的时候还要受一个皈依。那一样,到了密乘戒的时候,也不可以说“我早就受过皈依了,我现在要受这么高的密乘戒,我不需要再受一个皈依”,不是这样,受密乘戒前还是要受皈依。

      为什么?因为受皈依有不同层次的皈依,所以不可以说“我前面受了皈依,后面不用再受皈依”,不是这样。皈依有不同的层次的皈依。

2 为什么受不同的戒之前都要受皈依?

现在我要说的是什么呢?我要说的是,我们受别解脱戒之前为什么要受皈依?受菩萨戒前为什么要受皈依?我要说的是这个道理,我现在不是要说(有不同的皈依的)层次。当然层次你们也要知道,但是现在我要说的是:受这些各个不同的戒之前为什么要受皈依?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受戒相当于行动,你就以戒定慧的行动开始修行;那修行之前先对法脉要有信心嘛!如果你对这个法没有信心,你对这个法怎么会开始行动开始修呢?所以,前面的皈依就是相当于“对这个法很有信心”的意思。

      比如我受别解脱戒之前为什么要受皈依?因为我对别解脱戒的法很有信心,有这个基础后才可以开始行动——修这个别解脱戒的法。一样的道理,我们受菩萨戒之前为什么要受皈依?因为我们先需要对菩萨戒的法方面很有信心,有这个基础才可以受菩萨戒。一样,对密乘戒很有信心,有这个基础才可以受密乘戒。如果你对这个不怎么重视、不怎么有信心,你受戒是白受的。你肯定会受了之后不到几天就整个破戒、犯戒了,所以前面皈依的意义在这里。各个不同的受持之前都有皈依,就是这个意思。

3 为什么发心之前要做皈依?

      跟这个道理相同,刚刚我说的,我们发菩提心之前为什么做皈依?一样的,我们对菩提心的法很有信心,有这个基础才可以发菩提心。它的这个道理大同小异。

(四)结合《入行论》思维皈依与发心

      所以,我们平常念“诸法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闻法诸资粮,为利众生愿成佛”,对于这样的皈依发心中间的关系,我们要认清楚。如果这样认清楚的话,像《入行论》也是一样。

      《入行论》中:先思维菩提心的胜利,然后对菩提心生起信心;有这样的信心的基础之后,才开始要发菩提心。

1 皈依:对殊胜的菩提心生信心

      《入行论》第一品就讲了菩提心的殊胜,意思是什么?你对菩提心要有信心,这个是基础的意思。所以我们念皈依发心偈,前面的皈依的时候,内心先思维《入行论》第一品里面讲的“菩提心的殊胜”的道理;然后对菩提心充满信心那样的当下,我们念“诸法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还有,像尊者的老师写的《菩提心赞》,他每天写一两个偈颂,就这样子写出来的一个经论。像这样的经论中,会讲很多菩提心的优点,讲得太多太多。

      对于这些殊胜,我们在生活当中也要认识——在经验中认识。不是好像停留在书中认为其殊胜。而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内心生起各种烦恼的时候,一发菩提心的时候整个(烦恼)就消灭了,整个心就舒服了,好像疏通得不得了,没有烦恼。无论各种各样无量无边的烦恼一来,依靠菩提心就疏通了。所以这些也是我们在生活当中要认的经验, 不是停留在书里面一种干巴巴的认,那样没有什么意义,对我们没有什么帮助。

2 发心:以充满信心的状态发菩提心

      这样认了后,那就对菩提心很有信心,那样的当下我们念“诸法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的时候,心里面生起对菩提心充满信心的一种状态。有那样状态的基础后,我们后面就很欢喜、很有勇气、很有信心的当下发菩提心,那就非常好。

3 皈依发心对应《入行论》第一至四品

      像《入行论》第一品讲菩提心殊胜之后,后面第二、第三品就是发菩提心。所以,第二品开头的那句“为持珍宝心”,之后就是做供养、礼赞、皈依、忏悔,第二品就是主要讲这四个,就有这些前提。然后第三品就真正地发菩提心,所以第三品的名字就叫“受持菩提心”,就是这样子。

      我的意思是:“诸法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相当于《入行论》第一品;“我以闻法诸资粮,为利众生愿成佛”相当于《入行论》第二、三品,也可以说包括第四品。

      大概这样子来,如果有时间念整个《入行论》第一到第四品也蛮好的。如果没有时间,我们就念“诸法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闻法诸资粮,为利众生愿成佛。”其中“我以闻法”可以视当下你做的事情而变为“我以布施”、“我以所行”诸资粮。然后“为利众生愿成佛”,念发菩提心那段的时候,把整个《入行论》第二到第四品的内容聚在一起来做,那样蛮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