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中论,必须善加区分
【由此三门破除他生。显示之理亦各不同,须加区分,余处亦须如真实义而知。】
宗大师说:我们学习《正理海》的时候先要了解,《正理海》是解释《中论》,解释第一品的时候我们要特别认真地学习,因为第一品的道理一懂,后面第二、第三、第四品......全部会懂,它们逻辑推理的方式都是一模一样的。如果第一品你不懂,你后面就什么都不懂。
第一品能懂的话,就能感觉出来龙树推理的时候多细、怎么推、怎么分析,这个就有点抓到了。抓到这个之后,后面的也容易抓到了。你前面没有抓到的话,后面会更糊里糊涂。
所以宗大师说:“须加区分”,我们需要特别区分。比如像讲他事(生)的时候,破除“他”的这个逻辑是怎么推的,破除“事(生)”的这个逻辑是怎么推的,这些要区分。这样懂了之后,这个道理在其它地方都一样,龙树的推理是一样的。
“余处亦须如真实义而知”,第一品的逻辑知道了之后呢,要把它推到第二品那边。前面“须加区分”有一个“须”字,这里也有一个“须”字。意思是前面必须要知道它怎么推、有什么不同的推法,这个知道了之后,你也要带到后面的第二品、第三品这些阶段,你也需要(知道)刚刚那种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所以“余处亦须如真实义而知”,这是宗大师提醒我们《中论》怎么读。
二、不能善加区分的过失
接着,宗大师跟我们说:如果没有好好区分的话,那有什么后果呢?
【若于此等未善分别,则观真实之慧增长力弱,于开示了义之大师、及解释此义诸智者,亦不能见不共功德引生净信,复不能安立于他生中不离此道坚固习气,于向菩萨极广开显的无我之义亦不能发起同趣。】
我们很多人学习《中论》的时候,全部的逻辑都杂在一起,没有好好从细的角度来分,所以《中论》真正的力量就没有(学出)味道。如果很会分、分地很细的话,味道就会出来。所以宗大师说我们要好好区分。为了强调这个,就讲到假设没有好好区分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第一个缺点:“若于此等未善分别,则观真实之慧增长力弱”。假设你们没有好好区分的话,你的智慧不会成长。你虽然读了增长智慧的这么好的一个书,但是对你没有什么大作用,它不会让你的智慧增长。这是第一个缺点。
第二个缺点:“于开示了义之大师、及解释此义诸智者,亦不能见不共功德引生净信”。实际上,对比一下其他宗教的导师和追随他们的修行者,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和传承法脉的这些祖师大德确实是有很多不共的功德。但是如果世尊讲的空性我们不了解,龙树讲的空性我们也不了解,这些不共的功德就都看不见。
如果真正懂龙树讲的《中论》的话,我们心里面会对龙树非常非常崇拜,无与伦比的崇拜。一样的,对世尊也是。如果我们不懂的话,会觉得世尊和龙树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没有看到他们的不共功德。这样的话,我们心里面就没有透过看到他们的不共功德而产生的真正的净信。我们会觉得“释迦牟尼佛和耶稣差不多啦,都是讲善法嘛”,就会有这种心态。
实际上世尊和龙树他们的身上圆满地不可思议、不共的功德无量无边,无法计算,但是我们完全看不到,因为我们不懂他们真正的智慧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自己身边有这么无价的价值在。这是第二个缺点。
第三个缺点:“复不能安立于他生中不离此道坚固习气”。如果是这样的话,今世虽然我们遇到这些教法、这些上师们,还有导师世尊的法脉,但是我们有没有种了一个很好的、坚固的习气呢?下次不会离开他们的那种习气,我们有没有种下去呢?没有种下去。
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感觉这个有多殊胜,我们感觉这跟其他差不了多少。感觉差不了多少的话,那我们也会跑去另外一个地方。我们心里面没有这些祖师大德多殊胜的净信——不知道我们的教法也好、导师也好,其他导师或者修行者一点点都比不上。所以下辈子完全不离开的缘份,我们会不会种下去呢?不会种下去。
所以也很可怕,是不是?这里说“不能安立”,我们不能安立。不能安立或者不能种下去什么?“坚固习气”,不能种下去坚固的习气。什么样子的坚固习气呢?“于他生中不离此道”,这是对坚固习气的形容。
我们好好学习经论有非常大的好处,因为我们越学习心里面就越是看到佛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不共殊胜点。这样看到的同时,我们也会生起净信,净信生起的时候也一直会种下去下辈子、下下辈子、未来永不离开这个教法的种子。所以会不会种下永远不离开教法的种子,要看现在能不能看到这个教法上面有一个不共的功德。我们内心里面一想到它的功德的时候就像听到菩提心、听到空正见毛孔就会竖起来一样的,一想这个教法的殊胜时毛孔整个竖起来、心里面非常激动,那样才会生生世世不离开。
我们心里面只是发愿一下、回向一下没有什么真正的作用。真正的是要看到不共的功德,在内心里面生起净信,这样种子才会种下去。
先简单从眼前的《中论》来说,我们读的时候如果从他逻辑推理时的分析里面对龙树特别生起净信的话,那就种下了下辈子不会离开《中论》、不会离开龙树教法的种子。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学习,看不到他的殊胜,那就种不下去下辈子不离开《中论》的因缘,所以要好好懂《中论》。
第四个缺点:“于向菩萨极广开显的无我之义亦不能发起同趣。”现在我们没有怎么看到《中论》(的不共功德),感觉里面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样的话等于对龙树讲的空性感觉没有什么;那龙树是菩萨,这也就表示感觉菩萨讲的空性没有什么。龙树菩萨是完全可以代表菩萨的,如果在龙树身上我们感觉空性没什么的话,那一样的,我们对菩萨开示的无我也会觉得没有什么。
我们是这么说的:小乘修的无我是一个角度,不是无边正理的角度,菩萨是从无边正理的角度来修。小乘经典显示的空性不是无边正理,大乘经典里面显示的空性是无边正理。现在这里讲“菩萨极广开显的无我之义”,意思是大乘经典里面显示的是无边正理的空性。所以菩萨开示空性的时候完全是以无边正理来开示,像龙树菩萨开示空性就是这样。
如果龙树菩萨以无边正理开示空性的话,那《中论》里面是不是这样呢?当然是。龙树在《中论》里面就以无边正理来开示空性,但是我们看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或者说我们不了解,这就等于我们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对里面的意思一点点都不懂,对“无边正理”完全没有什么感觉。“不能发起同趣”,连跟这个接近一点都没有。接近的话,不用说思了,先要有闻慧的层面——要有对《中论》或者菩萨们开示空性有闻慧层面的理解。我们读龙树《中论》的时候,如果没有好好分析的话,那连闻慧层面的都没有,“不能发起同趣”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第四个缺点。
上面四个是理由,什么的理由呢?“须加区分”,我们要好好区分。“若于此等未善分别”,没有好好区分的话就有这些后果。
三、全心全意寻求每一个微细法理
【故对此大士了义正理的每一微细变化,亦当恭敬而寻求之。】
这是再强调,为了区分要好好认真学习。精进有两个:长行(精进)和敬行(精进)。长行精进是中间不断,每天要做;敬行精进是做的时候特别全心全力,以一切力量来付出。像我们说“我每天有做功课”,但是你有没有认真地做?你有没有全心全意付出地做?这是两码事情。所以有两种精进。
现在这里讲的“恭敬”是敬行精进,不是恭敬的意思,它是全心全意付出的意思,完全用一切力量来寻求。寻求什么?“每一微细的变化”,每一个细微的理我们都要好好寻求、好好找到。“大士”就是龙树,龙树对成立空性的微细变化,我们要好好认真寻求,就是要善分别。
这样寻求的时候不会有刚刚说的那些过失;相反的,正面的优点(会出现):第一个,说我们的智慧真的一直在增长,读《中论》之后人完全变了一个样子。第二个,我们看到世尊和龙树身上的很多不共功德,然后生起净信。第三个,生起净信心的同时,我们会种下去下辈子、下下辈子、未来完全不会离开空性教法的因缘。第四个,菩萨或者大乘以无边正理修学空性、开示空性,我们对这些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能够真的了解怎么样以无边正理来开示空性,内心里面真正地认出来。这四个优点就会出现。
所以宗大师交代我们:“亦当恭敬而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