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修行时的一个缺点
平常我们心里会想:“我要修行”,也会想:“我要先修好下士道”或者“无常、业果很重要,所以要先从这里下手”,当然这些想法都是对的,但同时我们有一个缺点:好像我们思维一下无常,自己就认为“我修得不错”;或者内心思维一下业果:“我要好好遵守业果,不要造恶业”,有这样一个精进的感觉就觉得我修得不错。大家都有这样子的感受。
二、要以四方大道来实修
真正来说,修的时候要以四方大道来修。
1、何谓四方大道?
“四方大道”的意思是像出家人用的坐垫上面盖的四方布,拉布的一个角,其它三个角都会动。等于我们修下士道时必须要修到上士道,修上士道时也必须要修到下士道;如果自己接触到密乘的话,可以说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密乘这四个;修显教的话,可以说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菩提心和空正见这四个。本身四个、三个或者五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修得要完整,必须要一个连接到另一个。
2、要培养“不修四方道,修就不透彻”的感受
刚刚前面我说的那种状态就没有(修到四方大道),我们思维无常时好像和业果没有关系,思维无常和业果又跟中士道没有关系,跟上士道更没有关系,跟空正见也更没有关系。这种状态是不对的,因为修得还是不完整、不圆满。也可以说修的当下肯定有瑕疵,因为你修业果时,有执着、有我爱执......什么都在里面,这就没有修完整。
要修完整,就需要四方大道。修的时候自己先要有一种感觉,比如修业果时,如果后面没有中士道、上士道、空正见、密法那些,心里就会感觉不圆满,没有修彻底,要有这样的体会,心里面要提升这个。如果没有这种体会,那你没办法修到四方大道。
再比如说修无常时,却没有修业果,就感觉不够透彻;修业果时,却没有修苦谛、集谛、灭谛、道谛,那感觉不够透彻;修整个苦谛,却没有修集谛、灭谛、道谛,那感觉不够透彻;修了四圣谛之后,却没有修慈心、悲心,那也感觉不够透彻究竟;有了慈心、悲心时,却没有修菩提心,那感觉不够透彻;有了菩提心,却没有空正见,那感觉不够透彻;有了菩提心、空正见,却没有乐空无别的空正见,还是感觉不够透彻。我们需要这样的感受,有了这种感受,那修的时候自然就能修到四方大道。
同样从后面讲也是,要修乐空无别的空正见,前面基本的止观、定力和了解空性这些没有的话那不够。一样,前面没有菩提心和菩萨行,共道的止观修不起来。共道的意思是显密的共道,不是与外道的共道。然后为了菩提心,没有慈心、悲心、自他交换,那菩提心根本不会正确、不会强的。同样,四圣谛也是一样,前前后后不具备,那就不透彻、不完整。如果这些具备了,自然可以修到四方大道。
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有一些同学们虽然很认真精进地在下士道下手,当然这个心是很不错,但这是不那么会修的一种状态,所以我想和你们说一下这个道理。
自己的感觉里要有(修到四方大道)才可以。比如要吃饭,只有一根筷子,那根本没有办法吃。如果自己有这种不完整的感觉,那自然会修到四方大道。
三、再次叮嘱
修到四方大道,那修得又正确、又有力量,它的力量会特别强,这时修得就会有提升或者成就,自己一直会提高。当然修的时候(对当下要修的内容)更要付出,但同时也要具备整体的力量。
像《八事七十义》里面四个加行中最重要的是两个:圆满和渐次。圆满就是刚才说的四方大道的整体,渐次是面对的那个要特别下功夫。我们要掌握这两个,只有圆满一切相加行,却没有渐次加行,那不行;只有渐次加行,却没有圆满一切相加行,也不行。
我刚刚说的(情况)是你们比较偏向渐次加行,但不怎么重视圆满一切相加行的样子,这个要注意。